![](/images/qiniu_img/截屏2020-09-09 下午11.11.39.png)

2020 的新生你们好呀!想必大家都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了吧,内心也跟五年前的我一样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十分憧憬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给你们写信了,每一年写信时我的心态都不一样,尤其是今年,感觉今年我内心的状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大到五年前的我完全不会相信五年后的我居然会是这样的。

现在是晚上的 23:03,刚下班回到家的我买了一份第一佳盐焗鸡,坐在电脑面前,边吃炸鸡边写下了这封信。往年的信件都是在宿舍或者社团实验室里写的。这一次我刚搬完家,这回再也不会有凌晨回来的关门“咚咚咚”的室友,也不会有早上掐着时间点抢厕所的痛苦,也不会担心在房间里看电影时声音太大影响到隔壁,最重要的是,终于可以每次回到家后,把真实的自己完全暴露出来。

前言

2015 年 9 月 2 日,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那个我熟悉的环境,初次来到北京的我却并不害怕,唯一的尴尬就是晚饭后和父亲打车去家乐福时,司机不清楚我们想要去的家乐福在哪里,与我们反复确认了好几次,但我实在是听不懂司机在讲什么,因为师傅的北京口音太重了。

但好在后来我的一群北京和东北室友们把我的“海普”调教得还不错,我的口音混杂着海普、北京腔和东北腔,在日常与其他同学交流时也经常冒出不少语言上的笑话。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的整个大学生活,我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怀念,之前老是会跟同学吐槽学校的各种不好,比如食堂的菜好咸好油好辣,澡堂的水冬天太凉夏天太热,图书馆和教室的插排老是不够用,舍友打游戏总是很晚等等这些问题,现在回过头去看,都是现在非常怀念的场景。

其实怀念是那时无忧无虑的自己啊!不需要像现在这样,明天要做什么今天都知道了,下周要做什么这周也知道了,甚至有时候下个月要做什么,这个月也全都知道了。生活慢慢没有了神秘感,慢慢没有了乐趣,慢慢的只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在学校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要怎么做,并且也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就是想不到毕业之后自己的原来是会是像现在这般。

大学

据我所知,目前很多新生对「大学」的概念还停留「高中」的认识中,导致现在出现了譬如已经开始看视频上课的情况,不是说这种情况不好,而是说没有必要这么着急。我刚开始也跟大部分同学一样,巴不得在假期里就看完所有课程,巴不得在假期里就写得一手好代码。

这种情况都能理解,毕竟选择计算机这个专业自己一定是不讨厌甚至相当喜欢,但我想要跟你们说的是这种做法完全没必要,不需要提前这么快直接杀入课程体系中,不需要这么快接触到实打实的代码层面。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班上的同学应该都挺厉害的吧?”“我得提前学点东西才能跟上/超过他们啊!”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第一次外出上学,人嘛,对未知领域里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发生在自己期待或者喜欢的事情上就很容易出现一拍脑子就去做的事。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是经历一样的高考来到这所学校,从智商层面上看大家都差不太多,很难出现无师自通的天才,都需要去慢慢培养。毕竟大学可是四年的时间,不要再拿初高中的思维去应对这美好的四年,曾经的我也是觉得不能慢下来,干什么都很快,都很自我。但实际上四年的时间足以把自己打造成那个你曾经十分想要成为的自己。

我是谁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之前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并且我也特别喜欢看一些科幻小说,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体》,比如一看就是网文的《外星人在月球背面》等等,经过这些书的熏陶后,我经常会在一个人时冒出“我是谁”的问题。可能我们无法决定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既然已经来了,就要好好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尤其是大学四年这个特殊的时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在生理上我们虽然已经成年,但心理和身份上我们依旧还是个学生,对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未知的事物,我们要去耐心的等待和感受。

我大一的班主任在一堂班会课上给我们定了一个作业,每位同学写好一份大学四年每一年都要取得的成果,当我临近毕业再次看到这份青涩文字下透露出的那份倔强,我不经意的露出了一个欣慰的微笑,我总算没有辜负大一写下这些文字的自己。所以我也推荐大家可以在大一刚入学的这个时间节点去完成这个作业。

可以找一家有格调的咖啡馆或者学校的图书馆里,总之一定要在一个有意义的地方,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认真思考在大学四年的每一年结束时自己要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我相信毕业之时你再次看到这份作业,你一样会怀念那个初入大学,坐在图书馆里的自己。

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第一次接触到跟自己以往生活背景如此大的舍友,为了融入这个环境我们可能会舍弃很多自己的习惯,只是为了合群。而合群这个东西本身没错,错的是我们如果选择了错误的群体去合入,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人类毕竟是个群居生物,不管怎么样都要选择一个群体去加入,并且想方设法让这个群体接纳自己,可能这里会有同学说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不是独居了两年吗?是啊,梭罗是独居也不是脱离群体啊!他还是要定期回到镇上购买生活用品,难免会与不同的群体打交道,梭罗选择的是生活方式,我们在大学里选择的同样也是生活方式。

孤独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孤独的时候做什么。有句话大致是这么说的,“看他在孤独的情况下在做什么,就知道他适合什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没有旁人干扰你的情况下,你才是你。在这种情况你去做事情才是你喜欢的事情,可能有同学会说,我一个人的时候就在玩手机,别搞错了,你在玩手机的时候不是孤独,只是一个人,不要把「孤独」和「独自」搞错了。

那孤独感是什么?你可以想想看,当你一个人在跑步的时候,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你都在思考什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孤独,当你拿起手机,刷着信息流,你已经脱离了孤独,强迫自己去跟这个世界产生了关联。可能你还会说,我一个人跑步和走在大街上时脑子里啥也没有,就想着快点跑完,快点走到目的地,其实这个情况下你所进行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只有脑子在墨守成规的“转动”,所以,我思故我在。

你想要什么

上面说了这么一通,就是想引出我下面要说的内容,但我又不好直接把话说的过于直白,会显得我好像是什么得道高僧,给大家讲法。简单来说,很多同学都只是人在上大学,脑子并不在上大学,或者身心并没有到达大学所需要到达的门槛。只会木纳的跟随大流上课、下课、吃饭和洗澡,哦,还有一部分在肝游戏。到了需要做出决定的时间点,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那我也一起去干好了。

我不能告诉大家做什么是对的,我只能跟大家说做什么事情可能是错的。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内心有多想要某件东西,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你才能付出多大的行动。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我在小学四年级,那时 GBA 特别火,但一台机子需要 300 元,四年级的我完全没办法拿出这 300 元,但我又非常的想要这台游戏机,每天都在想,后来我萌生出了一个“可怕”的念头,我选择去偷妈妈的钱。当然,这个做法不好,虽然最后确实是拿到了想要的 GBA 游戏机,但现在回过头去看,不如自己挣钱随便买来得舒畅。

我相信大家曾经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驱使我们这么去做的原因都是因为内心过于想要取得某件东西或达成某个目标,把这个心态转接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里,先明确我们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制定实施计划。这个最终想要的东西可能很模糊,比如我当初就想成为很厉害的人,想在写字楼里写代码,这简简单单的目标,后来引发了我的一连串巨变,并逐渐的把这个目标给具象化。

为了达到我曾经给自己定下的“宏伟目标”,我通过 github 去提交大量的代码,写各种新奇好玩的 app,参加各种各样的技术大会志愿者,加入不同的技术圈子,认识不同的前辈,提前去实习,提前接触商业项目等等,这些计划在我最开始有目标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只是我想要变得更好,或者在前往我的象牙塔路上冒出来的工具,我顺手拿上了这些工具,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前文也已经说过了,据我所知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居然已经开始学习课程了,我觉得这是毫无意义的,我反而推荐大家先去看看计算机相关的文化史、纪录片、电影和书。暑假的时候我也是一拍脑子买了谭浩强的红书,居然还咬牙看到了数组,实际上就只是看了,然后根本没看懂,不知道在讲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更不知道这一节的重点是什么。

一般明确自己的录取院校和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距离开学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还是推荐大家直接去看计算机相关的文化史、纪录片、电影和书,去了解这个行业的故事,去看看这个行业前辈们的故事,去了解了解什么是开源运动,了解 Apple、微软和谷歌等目前世界上出名公司的历史。

让自己明白这个行业里都发生了哪些事情,给自己一个相对模糊的职业概念,对齐自己未来四年将要努力的方向,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运用一些博客平台去写点东西,把自己每天的思考和总结写下来,逼迫自己改变初高中时养成的“被动思维”转为“主动思维”,慢慢去形成一个自我探索的能力,形成能够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能力。

你要走向哪里

在本科四年的生活里,临近毕业是最重要的就两条路——工作还是考研。我觉得越早的思考这个问题是越好的,这两条路要我说,差距真的挺大的,专注点完全不一样,对自己的培养计划也不一样,甚至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当然,我也不能告诉大家本科毕业时是工作更好还是考研更好,我只能跟大家说一定要提前去思考这个问题,千万千万不要把这个问题留给大三的自己,也不要把这个问题交给其他人帮你回答,一定不能随大流,一定不能听信他人之言,只能从自身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

最终你选择的那条路会影响到你大学四年的方向,可能你会发现整个宿舍就你一个工作/考研,你会变得很孤独,并且可能你会害怕这种孤独,从而会坚持不下去,这个时候你要学会跟自己对话,仔细分析这条路你是否适合,产生了动摇那就说明你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可能是被其它事物所吸引,可能是长时间的精力消耗导致萎靡不振等等都有可能,但一定要去认真的跟自己对话,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不要尝试去掩盖问题,一定要去解决。

我见过太多太多的同学在追逐目标上放弃,而放弃的理由又很奇奇怪怪,追逐目标的路上总是被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所吸引,其实我挺不理解这些“目标”有什么难的,尤其是在我还取得了对于我来说甚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十分困难的成果时,我就更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同学要放弃,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为什么不再逼自己一把,而是选择在这美好的时间里打着一把一把又一把的游戏,然后再对我说“我们跟你不一样,你是喜欢这个行业”等等之类让我十分无语的且瞧不起他们的话。

我从不认为有宿命论这一说,但我相信有天赋这一说,你适合做什么类型的事情可能还在娘胎里就已经给你定下了,但大部分人是没有伯乐去发现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只能自己当自己的伯乐,而自己发现自己适合做什么这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自己对自己都不负责了,怎么还能求老师、家长和朋友对自己负责呢?

在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我还是相信大部分人是多多少少能够感知到自己到底适合做哪一类事情的。初中时候的我是一个标准的“问题少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去的黑网吧发展到了初中直接变成了翘课“生活”在网吧里,我对游戏世界十分痴迷,但同时也对这个游戏世界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虽然那时的我搞不懂游戏是怎么做的,也搞不懂计算机的原理,但就感觉呆在计算机面前很舒服,感觉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不但沉迷于这个世界,还幻想成为游戏世界里的主人公,我想去感受这个世界,想去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

到了高中时,我才知道原来学校里也有 NOIP 校队,但无奈我的基础实在太差,并且学校也没有公开选拔,都是私底下找的同学。当我每次路过机房看到那些同学在计算机面前敲下的一行行代码,虽然看不懂但我很激动,经常会驻足眺望屏幕上的内容,虽然也看不清,但就是感觉很舒服,所以在我填报志愿时也就选择了计算机和化学两个专业。

但直到今天我对计算机的感情还是那样,但这种感觉不是我要造一台计算机的感觉,而是我想要计算机来帮助我实现想法的感觉。我给自己打的标签一直都带着“独立开发者”,我也曾幻想有一天能够真正的成为一名独立开发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这件事是否赚钱,只想满足自己内心中曾经的那个梦想。

后记

你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你要走向哪里?四年后的你会愧对于四年前憧憬未来的你吗?

给 2020 新生的一封信语音版(喜马拉雅)
给 2019 新生的一封信
给 2018 新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