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一年,今年对于我来说,与你们一样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你们从高中毕业了,而我也从大学毕业了。

前言

从上一封信到现在,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也让我得到了很多成长,也有很多事情想去表达,去跟你们诉说,在过去的时间中,我多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给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不同的方向,现在我有几点想要跟你们去说明的。

我是谁?

「我是谁」这个问题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尤其是在大三的那个暑假。那时我身边的同学们几乎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在备战考研的日子里,每天处在这种环境中再怎么有「坚定的信仰」都会被撼动一些。

当时为了解答自己的这个迷惑,我曾经在每天晚上实习归校后,多次一个人在操场走了十几二十圈,一直在追寻着能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答案」,你可以在我的电台中听到我当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内容。

自我实现

很抱歉,一开始就给你说了这么严肃的话题。因为我认为,越早的寻找的内心的那个「完美的答案」会对自己的成长更有帮助。

到现在我都十分怀念大一刚开学的那一个月。在那段时间里,所有人都有一个「最初的梦想」,所有人都是「理想人」,所有人都对自己未来抱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在这种环境下,你会由衷的发现,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绿,笑容是那么动人。

但国庆长假一过,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完全搞不明白身边的同学到底都怎么了,当时《王者荣耀》开始兴起,大部分人都在沉迷于此。清晰的记得,我当时在宿舍里因为年少轻狂,给大家提了一个建议:“你们说,我们在宿舍里弄一个工作室怎么样?”

大家给我的回答是——沉默……

我很感性,我能够记住大部分同学当时立下的「理想」。毕业之际,我再去跟曾经的小伙伴们去讨论他们的未来时,我得到的答案不是去挑战生活,不是去以一个全新的面孔探索这个世界,更不是信心满满。

而是对生活的无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忘记了当时他们最初到底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忘记了当时在宿舍开「卧谈会」时,说出自己未来的那种骄傲感。

你说他们是做错了什么吗?不,没有,他们没有做错。他们只是走向了另一个「自我实现」的方向,另一个套了别人的模版里的「自我实现」。

那我应该怎么做?

「自我实现」,这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实涵盖了相当大的人生哲学,我花费了几乎整个大学的时间去验证我自己路。可以说,我「利用」了学校和老师们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做了一些我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去验证了我这么做是可以的。现在我向你分享一些我的个人看法:

经验?

这是一个非常浮夸的社会,浮夸到几乎所有人都想赚快钱,同时也几乎没有人会去等待果实成熟的那一刻。正是因为在这个氛围下的熏陶,这个社会因此变得更加「激进」,网络上大量充斥着「如果快速 xxx」、「完成 xxx 看我就够了」等文章。

这些文章价值确实是有,但不管是看完还是听完,你总会怀疑自己到底学会了吗?「知识」真的可以通过「听」或者「看」去获取吗?再加上有大量的「人生导师」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总会以一种「看破一切」的姿态去让你应该怎么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么做。

其实,我想跟你说的是,你要对自己有自信。这些「人生导师」经历过的事情,你没有经历过,你经历过的事情他没也经历过,你注定成为不了他,他也注定帮助不了你去成为下一个他。很多人特别喜欢在自己取得了某些微小的「成就」时,开始收割韭菜,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去对一些追随者「发号施令」。

讨论?讨论!

与前辈进行有意识的讨论是一个帮助你成长的大好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和前辈进行讨论,辩论倒不至于。

我见过一些同学在咨询我一些问题时,是带着「成见」来的,如果你是讨论的发起者,你需要维护的是这场讨论你是最大的收益方,而不是你要去证明你是对的,前辈是错的。

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当你向老师咨询一道数学题时,你会把你自己的观点一五一十的摆出来,想到哪里你都会去全部透露给老师,而不会上来就说我想到的这些做法就是对的,去跟老师讨论这道题出错了。

如果你发现前辈在与你产生交互的过程中,说出了一些与你以往认知出现偏差的地方,你要勇于坦白,讨论的价值体现在于双方的交互,在对待某个问题上,双方都摆出了已有的所有知识点。

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怎么样,你要保证你最初的发起讨论的目的达到了,我见过一些同学不管是在任何场合里都要去维护自己的那一套「说法」,这样就难免显得情商太低,有时候「少说话,说对话」不会显得你不合群。

我也要合群啊!

「合群」这个社交命题断送了很多人的未来,我曾经也差点因为「合群」而迷失了自己。其实「合群」与否本质上是你选择「孤独」的过程。

想想看,你是什么时候会发现你自己想去做一件事,或者发现自己的某件事做的不妥。除了有贵人一语点醒外,是不是从宿舍走向食堂,从食堂走向教室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这道题应该这么做,考试中自己犯的这个错误实际上是自己一个多星期之前就遇到过的。

选择「孤独」就是这样,它会帮助你成长,会帮助你正视自己,曾经我从一本书中读到:“你与自己独处的时间越长,你的成长越多”,如果你还有兴趣,可以阅读《瓦尔登湖》,一本描述「孤独」之书。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骑着自己的小破山地车,几乎逛遍了整个北京城。当风在我耳边吹过,城市的喧嚣在我一脚一脚的踏过时,我在感受这座古都给我带来的影响时,我的答案慢慢的浮出水面。

我不要合群!

人类是社群动物,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人都得需要找到一个社群让自己去融入,这是一定的,没有任何人可以违反自然规律的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核心定位,但是每个人的定位不同所融入的社群也不同。

大学之前,我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出门在外如果没有「朋友」相随,我会很无助,很无奈。但是等你到了一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可能早也可能晚),你会开始厌恶红尘嚣嚣,下课就开始游戏,周末就开始 k 歌,假期就开始聚餐,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因为为了合群而难以拒绝。

很多时候你都要去真真正正的和自己进行独处,如果真的因为外部环境无法能够有这个机会,那就想个办法去做北京 103 路公交吧,做在最后一排,开着音乐,开始思考你来大学的意义是什么,你是不是已经变成来当初填报志愿时立志成为的那个人,把时间退回到来到大学的第一个晚上,你是不是会讨厌现在的自己,你会不会以现在的自己为傲。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社群,能够帮助你快速的成长。下图是我自造的「成长速率图」,我以我身边观察到的几个同学的大一到现在我能够记得的所有重要节点作为输入,再以前段时间和大家聊天的过程中我理解到的部分作为输出做出以下图表。

不同的定位

本来是想细细展开,但是写了又删,最后只能跟大家说,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社群吧~如果你不知道哪个社群才是适合自己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 大学之初最开始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 这件事你是否喜欢?
  • 你喜欢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 你想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想好这几个问题,把自己打造成「T」字形人才就无憾了。送大家一句话: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方向

找准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真的太难了。十二年的学习经历过来,几乎所有人都在熏陶“小学时说,上了出初中就好啦!初中时说,上了高中就好啦!高中时说,上了大学就好啦!”,其实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逃避一个问题——帮助你找到方向。

有些比较前沿的家长和学校,会带孩子去参加的课外活动,有些孩子从小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因为从来没有人提醒或者帮助他们去解答这个问题。

就算是到了大学这个象牙塔里,老师们也几乎都在说“大家都去考研吧!上了研究生就好了!”,发现了吗?就算是大学也是一样的毫无意义。我们只是在完成这个社会要求我们完成的内容,我是本科生,你是研究生,“哇!你好厉害!”;我月入 8k,你月入 20k,“哇!你好厉害!”;我家在五环外,你家在二环边,“哇!你好厉害!”

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忘了一件事:你到底适合什么呢?你的方向是什么呢?

我也没有说追求「面包」是错误的,我只是觉得,这个社会,大家都太功利了。确实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朝向有资源的人,你越有资源就会越有资源,这就特别像《马太福音》里所说的:“因为凡是有的,还要赐给他,使他丰足有余;凡是没有的,连他有的也将从他那里被拿走。”(这句话不要理解错了,这是吸引力法则

李嘉诚也说让香港的年轻人多去大陆看看机会,不要老是纠结那一套房子。但怎么可能不纠结呢?我只能说大家一定要找准自己的方向,一旦方向确定好了,你会发现做的很事情都有了很明确的目标,你会开始学会如何对一件事情进行分析,而不是盲目的一头扎进去先做再说。

我个人推荐的做法是:初入大学的那一天晚上,给自己写一个计划,给自己规划好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每年都要完成什么目标。你会觉得说,“哇,大学四年好长啊!”,其实不然,我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我给自己定下的那些「条条框框」,发现自己还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完全超出了自己当时给自己定的各种目标,而且你也可以有一个回过头去看当初自己的机会,发现自己当初到底是年少轻狂、贻笑大方还是深思熟虑。

城市

关于大学所在城市的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好选的,无脑北上广就是了。很多人都说要“逃离北上广”,但毕竟人家也是经历过北上广的人啊!我在实习的时候很多小活动都是从外地来北京租房实习,本来租金就不低,再加上实习薪资也低,还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我真的无法相信怎么生存下去。

北京是个超级大都市,每天都在上演着许多有趣的事情,生活在这个地方你会「被迫」成长起来,但发生这一切的前提也得是「生活」啊!连生存都是问题,何谈「生活」呢?

当然了,如果你要是准备考研,那就当我没说,因为考研和工作是完全两条不同的路,考研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科研要求你能够稳扎稳打,而不是咋咋唬唬,沉下心去做一些对社会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而工作,要求你要有一个别同龄人更加「激进」的视野,因为考研可以把工作这个事情延后至少三年,这部分同学可以三年后再考虑这个事情,但我们四年后就要面临与百万毕业生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修炼四年难道不比临时突击一年好么?

在北上广之类的超级大都市,你可以以最快速的方式接收到相对前沿的内容。高考完后,我和高中同学各奔东西,大家慢慢联系得少了,曾经那群玩得很好的死党,大家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是稀里糊涂的看着专业的名字就选了这个专业,还有些人是萌生了退意,想直接退学,更有些人本来已经准备入学了,却不甘心重新备战高考。

其实我是十分不推荐走回头路的,虽然说你很有可能会因为第二次高考比第一次多考了十几甚至几十分,但是这个社会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你「几十分」,而且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了更加实在,你没有资源,你没有实力,你没有产出,你学历再高也只是表面功夫。

但我也没说学历没用,学历可以给你在最初的三年提供大量的资源,一份很好的学历可以直接秒杀大部分人,可以说,我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让别人不再看我的学历,也可以说,不管我去哪家公司实习或者工作,身边的同事学历都在秒杀我。在开始之际,如果你的能力不足,可以依靠着学历减少很多阻力,甚至没有阻力。

但是人还是要朝前看啊!你要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在某个方面你是最厉害的,只不过你还没找到而已,你要做的就是要尽快的找到这个方向,让自己投入进去。

态度

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可以决定这件事情你做的到底怎么样。可以打包票的说,如果我的学校是国内计算机「网红高校」,那我的发展之路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将是平行时空里的另外一个自己了。

我刚开始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上课,完全就是一个跟着老师走的乖孩子,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会因为某门考试拿到了多少多少分而高兴雀跃,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不行了,这与我当初给自己的选择并不一致。

我很反感这群「老」师们的口吻,以一种「看透」了的口吻去讲很多事情,而且讲课模式不思进取,思维极其僵化,这都已经是什么年代了,还在以一种「课堂为王」的态度去做一些事情,当然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些令人头大的事情就不展开了,总之如果你的情况跟我类似,只能告诉你学会让「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去改造一个体系,没有办法去发声,但是已经在这种环境下,只能自保,让自己尽快养成拥有自我探索的能力。

自我探索,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的探讨,邓爷爷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彻底进入到自我探索的环节中是《软件工程》这门课上老师说出的那句话:“小程序出来啦!那些做 app 的都要死啦!”。

正是因为这句话的出口,让我具备了正视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是对还是错的能力,其实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我不服,我不服为什么这些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反而喜欢「授人以渔」的模式,在现在的学校里我没有看到任何「启发式」的教学,从其它几所看上去还不错的学校里,我咨询里位于这些学校的同学,他们的模式全都是一样的,同样没有任何的「启发式」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学。

甚至出现了在一门课上,某老师居然用整整一节课来教我们怎么装 java 开发环境!整整一节课啊!我实在搞不懂这种课程的前置要求为什么要浪费课堂的时间里,甚至当时愤青的我准备写信给「校长信箱」,请求这名老师提前退休……

你会发现,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而且这只是一部分的老师而已,大部分的老师还是有自己的职业操守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也对我产重大影响的老师们进行了回顾。但是这四年下来,我真的真的很厌烦了,我想要远离这个体系,所以我到现在都很纳闷为什么各位家长还要把自己的孩子一头扎到这个体系中去。

这是对你们孩子的摧残啊!磨灭了他们对梦想的坚持,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够被称为老师,你要尽早养成「自我探索」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能够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管任何人的看法。

后记

人生苦短几十年,我并不推荐大家要把家庭因素有这么大的牵挂,也不要放在第一,放眼望去,在这几十年里,你到底要为别人而活多少年才能为你自己而活?

你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