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单了一个 kindle 青春版,打算带回家作为升入初中堂弟的礼物。恍惚间,回想起了我整个读书生涯。

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人人皆知的话语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小时候的我实在是过于贪玩,导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无聊到发呆,无聊到敲敲打打。

好在家里从商,五金行业从来不缺各种形状的零配件,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和弟弟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武打戏」,扮演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充当着一场又一场的「闹戏」。

后来逐渐懂事,升入初中后,因为小时候过于贪玩,导致初中去了一所被当地人被称之为「烂校」的初中,因此整个初一甚至初二,我的青春期都在「被合群」中度过,因为要合群,因为要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因为要跟大家打成一片。

我养成了一些「问题少年」才应该有的习惯,比如逃课去黑网吧,尝试抽第一根烟,上课嗑瓜子,欺负小同学等等现在看起来十分可笑的事情,但当时的我哪知道什么是「王法」。好在不是恶劣根性,被妈妈拿着衣架硬生生的给我从危险的边缘给抽了回来。

书与我

我现在记得非常清晰,当初还跟父母亲和弟弟住在店铺里小阁楼上时,我的第一本小说是《小狼小狼》,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知青下乡的时代,对于还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我来说实在过于遥远,尝试看了几次后,就一直放着,一直放在我现在的书架上。

后来,我开始有了一些闲钱,新华书店去的频繁了很多次,当时小学和初中之际最火爆的系列就是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我也就顺势而为,一本一本的购入了三十多本。成为了午睡时,我和弟弟的争抢看书的休闲时光,后来我的姑堂弟(姑姑的孩子)也慢慢的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中。从此,每当姑堂弟来我们家度过假期时,都会带走几本课外书。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我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购入全套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估摸着是皮皮鲁和鲁西西是我和弟弟的两人梦想中的世界吧。

后续又购入了《猫武士》全集,可以说从这个系列开始,我彻底成为了书虫,开始明白了阅读的意义,开始明白了书与我的关系。读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前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是认真审视当下和未来的机会,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空间。

进入到了高中,整个青春期已经养成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的带入了课业繁忙的高中时代,只不过已经不再允许我去阅读长篇小说,也就是说,我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与作者共同畅游在同一个平行空间下。

但好在每周留给我的时间还算不少,加上人缘还算不错,每次都能够买到几本自己非常喜欢的杂志,如《中国国家地理》和《电脑爱好者》等,也逐渐的成为了附近几个宿舍的「图书馆」。

每个学期末回家都异常痛苦,因为要分批次的带回家很多书,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高考完的那天,专门让父亲开车来接我回家,整整从宿舍拖出了三箱子书。很多同学因为已经高考完了,几乎丢弃了包括被子在内的东西,更别说是「书」了。但这些陪伴了我整整三年的朋友我可是一本都不敢拉下,甚至我还把积攒了三年的练习册也都抱回了家。

书到底给了我什么

书到底给了我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说,如果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去读书,我会觉得自己少了什么,并且会主动的去让自己靠近书。

之前的我并没有像很多其他同学那般能够每年都有外出旅行的机会,不但是时间和观念上不允许,金钱上也不允许。透过书,我能够看到「猫」眼中的世界,能够领略到基督山的荣华富贵,能够感受到喝了七八碗河水再去抽血卖钱的无奈,也能够明白被「老大哥」注视着自己生活一切的痛苦。

通过一本又一本的书,我慢慢的学会了闭嘴,学会了去成为那「沉默的大多数」,之前的我是那么的轻佻,那么的鲁莽,甚至那么的被老师怀疑有「多动症」。其实我并不是在改正什么,也并不是觉得自己的过去有多么的不符合主流思想。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堪」,因为课堂说话被老师快拧掉的耳朵,当着老师面与父亲拉了许多次的勾保证不再课堂上说话,因为上课嗑瓜子与同桌互相丢瓜子皮而被一股书生气的老师当场暴怒拎出课堂等等,这些事情当初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呢?但更奇怪的是,当年的我是怎么从一个担任学习委员,数学一百分,看上去前途无量的小朋友变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呢?

我觉得这一切都跟最开始的那一次换校开始。小学三年级,我从一所私立小学转到了公立小学,完全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甚至在开学第一天因为极其不适应眼泪差点喷涌而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随意走动,不敢抬头,也就是这样,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数学语文双双跌落,甚至一度在及格线徘徊。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跟那一群「同学」打成了一片,慢慢的,他们开始去了黑网吧,我也就有了前文所说的那些事情。

我整整呆在了这段「问题少年」长达近六年的时间,也就说,我的童年甚至青春期几乎是被「抹黑」的,是没有颜色的,是在二手烟中度过的,是在荧幕前度过的,是在「艹你妈」和「你个傻逼」中度过的。

就像前文所说,我内心中的另一面不知不觉的开始发挥了作用,慢慢的读了很多书,再加上母亲发现我的种种劣迹后的「棍棒教育」,我好像发现了当时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每天所做的事情是那么的无趣。突然间,自己曾经那么喜欢玩的《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QQ 华夏》、《跑跑卡丁车》一瞬间变得无趣,不知道自己每天玩这些游戏到底在追求什么,不明白自己每天沉迷在这些游戏中是为了什么。

可以说,是「书」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带入了另外一个更加「高级趣味」的境界。

书的背面是什么

每个人对书的定义和理解都不同,比如我母亲对书的理解就是睡前读物的《故事会》,而我对书的理解可能与其他同学有一丢丢的不同。最开始,我确实不喜欢看书,我觉得没有电视或者游戏来得舒畅,一件事磨磨唧唧写那么多字到底有啥意思。

后来,参加了几次办理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我自己在做手抄报的过程中异常享受,但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这其实是进入了心流状态,只记得忘记了午睡忘记了吃饭。到了现在,我发现自己对「设计」本身有一种独特的理解,换句话说,我有了审美,我知道什么是美与丑,知道什么是优雅与端庄,知道什么是险恶与庸俗。

我最喜欢的状态是关着门,只开着台灯,一个人在桌子前捣鼓自己的东西,可能是在看书,可能是在整理,可能是在写代码,但在这种状态下我很有安全感,我能够踏踏实实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看书习惯从第一页的序言开始一直看到最后一页总结,我想彻头彻尾的了解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经过,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去写这本书,到底是因为什么只写了这么多。我特别喜欢看着自己房间里书架上堆满的书,感觉靠在书架上我就拥有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经常会去幻想我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

小时候的我之所以那么讨厌看书,主要原因是每次语文课基本上都会要我们去分析各种乱七八糟的「中心思想」,导致我后续再看到有关文字的东西就十分厌烦,其实还得幸亏没怎么听课,让我停止了对每读一段就要去升华自己的思想,逼迫着一定要从这文字中抽离些什么。

在高二的时候,认了个姐姐(不要问我为什么),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也不是狂热到天天劝人入教。在她的推荐下,我买了精装版的《基督山伯爵》,从高二到大四整整读了五年,最后终于通过 kindle 读完了。

《基督山伯爵》这本书是我真正的认识到要去理解一本书的背后,作者透过这本书到底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分别在高中、刚大学和大学毕业这三个时间段重读了这本书,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理解,那种被小人算计,狱中哭闹过后的无力感,与长老静心修炼,最终逃狱成功,转身一变为「伯爵」,这心里到底是有多大的怨念才会做如此忍受,内心是有多么强大的壁垒才会抵挡如此钢铁洪流。

从此,我看待书的视角和之前又不一样了。

Kindle

在 18 年国庆之际,预感到后续毕业时我又会经历一番痛苦的搬书之旅,加上当时将近年末,居然一本书都没读完,深感危险,狠下心给自己买了当时最高配的 kindle oasis。

其实从前文大家也能够看出个大概,我是个忠实的纸质书拥护者。而且我曾经也是一个看不起电子书的人,认为电子书是没有灵魂的,我特别喜欢手指在纸质书上滑过的感觉,无奈生活所迫,我并不能拥有这种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日常。

其实我应该更早一些遇到 Kindle,这样我就不会因为看书不方便而把自己的大好时光都浪费掉了。在入了 kindle 后,从学校到西二旗来回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居然读完了一本一本又一本的书,我真的非常感谢 kindle,感谢它又重新把我带回了小时候沉迷于书籍海洋中的感觉。

正是因为 kindle 让我与书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我通过 kindle 阅读了八十多本书,通过小波和余华,我看到了中国大地上那些「畸变」的人生,我更进一步的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我渐渐的明白了什么事情应该是我关心的,什么事情应该是我要去做的,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要去做的事情不会在意其他的人看法。

可以说,通过这又一次的靠近书,再次改变了我的人生的轨迹。大学初始,我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十分在意身边同学的看法,甚至因为要合群,又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到了大学的下半场,通过阅读,我慢慢的明白了一些事情,甚至对我曾经十分厌恶的游戏也产生的转变,也慢慢的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我是那么的讨厌学习,讨厌上课,喜欢在课堂上说话,喜欢在课堂上与同桌讨论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

尤其还是在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本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书,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来说明天在古时是「实体」的,而不是如今这般「虚无」,以及女娲补天这个看上去十分荒谬的神话故事,居然让我引起了深深的思考,如果古时的天不是「实体」的,那神话中所说的「天」,到底是什么?难道古人真的无知到没认识「天」是「虚无」的吗?

同时也慢慢的让我意识到「神话」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及选择更更进一步的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我越来越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去说一些东西,尤其是说了一遍一遍又一遍的东西,也认识到了之前一直想「救」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个世界上没有人需要我去「救」,我也没有资格和义务去「救」这些人,更别谈都想着让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只能自求多福,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做好。

总结

我觉得初中是一个人开始成为「人」的关键节点,当初并没有一个「人」来引导我应该怎么去更好的成为一个「人」,独自摸索,碰了一鼻子灰,后来才发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么巨大,我再也不会说“在哪上学都是一样”等之类的话语了,我会让后辈们朝着一个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方向上去努力,而不是去走那个已经被「安排好的道路」。也许,这一个几百块钱的 kindle 能够帮到我的这个堂弟,能够在他成为「人」的第一个阶段中,有一盏灯在道路的前方引导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