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一个不屑视频的人
团队第一期视频创作大赛拿了第二名,要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说说看自己是如何创作,如何构思以及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趁着这个机会来仔细的说说看关于“短视频”或者“视频”这个东西我是怎么看的。
阶段
浪费生命
我是一个忠实的文字爱好者,如果不是因为要搬家的原因,我是不会看任何一本电子书的,非常喜欢从书上获取知识,这种习惯现在回想起来估摸着是高中封闭式管理导致的,要上交手机,只有周末才能发回,一周里这大段大段的时间,也只有纸质书才能不被引起怀疑。当时毕竟处在青少年阶段,又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除了一直在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外,只能通过看《中国国家地理》、《博物》等杂志来弥补。
到了大一我才第一次听说 B 站这个东西,也慢慢的了解到什么是鬼畜和“哲学”,第一次知道什么是 vlog,什么是视频。之前我一直认为视频等于电影,“看视频”这个东西相当于去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去看电影,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身边的通向会如此喜欢“看视频”。
这种不理解一直到了大三,当年抖音非常火,舍友几乎每天都在刷抖音,当时的我同样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去“刷短视频”,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大好时光去看这些对自己毫无帮助的内容。后来因为实在是太火了,终于把抖音下载好了,果不其然,这玩意儿一刷就会一直刷,我们总是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里去刷抖音,而抖音正好又都是各种有趣搞笑轻松的内容,这多巴胺就一直在分泌,这个圈就一直在绕着,导致一停下来就发现过去了几个小时,用了一个星期后,发现这就是“新式毒品”啊,立马卸载,并且对抖音背后的公司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当时的我也不是完全没有做过视频,作为 15 届毕业生的我给高中送上了高考加油视频,啊!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这个视频真的是尬到脚趾扣地。当时我对“视频”的认识是非常狭隘的,换句话说也是非常严肃的,所以处在当年怀有如此高尚理想主义的我,完完全全认为“视频”是毫无意义并且浪费生命的。
入职西瓜
加入西瓜后,我原本以为就是正常的工作,按时上下班,回家后写点自己喜欢的代码,还是把自己禁锢在学生时代的想法里,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修了几个 bug,做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后我总算明白了视频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视频本身到底承载了什么东西,它可以表达什么。
当时我入职的是西瓜,但却在做头条上在第二个底 tab 的西瓜视频,而不是真正的西瓜视频 app,虽说那时头条整体的 DAU 远大于西瓜,但我还是非常想要去写真正的西瓜 app,好不容易能够接到了第一个需求,没想到单是这个需求的名字我就没理解,我接到的第一个需求是从 0 到 1 给底 tab 入口的西瓜视频增加视频分 P 功能,当时我对分 P 完全没有概念,如果不是 PM 在需求细评时说出了分 P 的中文名,我怕是永远都不会知道分 P 的中文翻译是什么了。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概念也是从 B 站来的,当时我听说了不少西瓜的功能都是从 B 站或者其它视频类 app 中“挖掘”出来时,我才慢慢发现原来“视频”这个东西是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也才重新下回了 B 站,现在回想起来也挺好玩的,自己居然在 2019 年末才彻底成为视频用户,才彻底成为 B 站用户。在做头条分 P 时,因为这是一个从 0 开始的事情,不光是 UI 组件要从头写,连后端服务也都是新的,很多问题都在边做边完善。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看到一条视频居然可以关联出这么多内容而感到惊讶,一条视频居然可以有这么多属性而惊讶,之前我一直以为视频就是普通的一个视频,没想到这一条视频却可以承载如此多的重量,重到居然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作者来哭诉、质询和争执。
当时我好像对视频这件事情开始有了些自己的理解,我不再抵制这个东西,也不再用恶俗的眼光也看待它。尤其是我在写需求时发现了一个宝藏作者“走遍中国 5A 景区”,作者名为“大龙”,也被他的粉丝们戏称为“古墓龙”。可以说自己也是看着他从几千粉丝到现在十几万粉的成长,每做一次需求或修复一个 bug 而刷到他时,发现他的粉丝涨了,后来就一路涨涨涨,涨到现在,自己也有了徒弟,也有了经费和赞助,甚至每一期的视频质量都高了非常多,无人机视角上了,第三人称视角上了,专门的收音设备也上了。这种看着一个作者从最初几千粉到现在十几万粉的过程,真的很像是看着自己孩子长大呢,会有一种成就感。伴随着这种成就感,自己对视频越来越感兴趣,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作者,开始关注不同的分区,惊讶于各个作者的拍摄手法,取景方式和叙事能力。
专注视频
大概是在 20 年中旬左右,我又换了小组,开始做西瓜改版,也被称之为 feed /详情页探索,内部说法“可以认为是西瓜再创业”,这件事情迭代多多后造就了西瓜现如今的改头换面。当时我做了几个版本的 feed 流和视频详情页,从产品组织结构上开始慢慢的理解产品上的一个按钮或者 UI 布局的改变会给用户带来多大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我只是把视频详情页的互动区和 tab 的产品结构改了改,附带修改了下 UI 和 icon 资源,没想到这一改居然能够带来与原先完全不一样的用户体验,这让当时的我不得不佩服产品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最可怕的是可以筛选出一部分西瓜想要的用户进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充分感受到了整个西瓜对视频内容的关注度有多高,在空闲时间里尽可能的看完了所有的 PRD,给到当时的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开始认真的做视频了!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里,我居然从完全不看视频到自己开始认认真真的动手做视频,而且还一发不可收拾,我从做视频这件事情里得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体验,我居然可以在骑了一天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必须做完当天素材视频后才睡觉,这让我感觉到了当初在学校时的快乐。
在视频数量上去后,我开始慢慢的关注数据,在每个视频发布的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会去看播放量有多少,收益有多少,回复评论等等,我开始变得有一点 up 的感觉了。在成功的构建正反馈后,我开始关注每一期视频的质量,我会去抓拍下一些非常有趣的点,而不是像之前那般流水账,会开始尝试一些新奇的拍摄角度,比如把手机丢入水中等等,这些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并且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关注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利用每天中午休息的时间去大量的看视频,去琢磨这些作者的叙事手法,琢磨这些作者的取材,开始理解了什么是视频,视频到底能够带来什么。
甚至我现在已经在为了能够拍摄出一些好的内容,有价值的内容,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内容,开始想购入一些拍摄设备,比如一直心心念念的 GoPro、Instan 360 和黑卡,虽然我的上一台黑卡 3 已经卖掉了,原因是想用它来拍照后来发现自己实在不会用,现在还想再买一台存粹是因为我的 iPhone 11 Pro Max 在拍摄视频时没有层次感,而这个层次感在手机的感光元件如此狭小的背景下,大光圈更不现实,也就无法达到我想要的层次感,导致拍出来的内容都很平,最近的一期拍青岛的视频,让我惊艳于 iPhone 视频能力的强大,也遗憾于 iPhone 相机的无奈,旅行回来后就很遗憾没有用相机好好记录下海浪的冲击,不过好在自己终于对拍摄 4K 60帧的素材放下了防备之心,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之前的那些担心和害怕都是多余的。
数据
- 西瓜站内:总视频 54 条,总播放量 7 万,总收益 43.49。
- B 站站内:总视频 67 条,总播放量 2 万,总收益 62.59。
- 单条播放量最高 5593 次(去 B 站观看)。
- 单条播放量最高 5593 次(去 B 站观看)。
制作
取向
骑行 - 屁沟骑行记(点击跳转到西瓜看合集)
- 记录新路线,新风景,新活动。
- 与骑友互动较多,也想向观众表达骑车的目的——更真实的自己。
- 突出每一次骑行活动中的快乐和痛苦。
- 均为手机拍摄,自由度最高,画质和收音最好,唯一缺点不能持续性记录,会错过不少路上发生的好玩事情,如窜出路上的松鼠和狐狸、逆行对面车道的傻 x 老头乐、摔车的瞬间。
旅行 - 出门遛遛腿(点击跳转到西瓜看合集)
- 纯粹的旅行记录,在保证“玩得开心”前提下进行拍摄。
- 会找到一些好玩的视角特定拍摄,如下水、镜像、车机视角等。
- 不会连续性记录,但会在发现某些好玩的时刻,遇见某些好玩的事情,抓起手机立马拍下。
- 绝大部分视频都会按照时间线进行取材,通过时间线可以给观众一个时空上的关联。
- 会讲述在一次/一天的行程中遇到的重要事情,避免流水账,对重点内容着重讲解。
分享 - 好好学习(点击跳转到 B 站看合集)
- 各种技术视频内容的集合,把原先在线下的一些分享提前录制一份。
- 尝试过视频类教程,反响不错,但制作一集太累,此类内容缺少及时反馈,较难坚持。
- Keynote + QuickTimePlayer 录制/ iPad + 屏幕录制。
流程
- 导入
- 一次性导入。
- 粗剪
- 调整素材长度,并加上转场。
- 去除无意义、重复、质量较低素材。
- 统一音量。把环境音较大的素材降低音量或静音,反之调大。
- 细剪
- 字幕识别。
- 调整字幕内容,添加文字贴纸。
- 卡点、定格或鬼畜(看视频取向。
- 添加音乐。
- 添加开场和终场。
封面
关注一个作者很久。看着她(之喜/喜喜骑行日记)从 5000 粉涨到 1.6 万粉,每一期视频质量都在提高,开始给自己的视频加上封面,开始考虑哪些内容是观众可能喜欢看的。加上封面后,第二天看数据,视频播放量多了将近百倍,当时给我吓坏了。封面制作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没有封面,甚至觉得封面多余。受当时在做西瓜 feed 探索时的影响。
- 手工制作封面。受当时关注的一个作者影响,她的封面都是自己画的。
- 直接拿一帧或者一张图片做封面,配上文字。画一个封面是真的累,而且还很丑 -,-
- 封面工具。强烈推荐!!!省时省力还好看!
关注的作者
给大家列一下目前我关注的几个优秀的 up 主吧,每天都会去刷他们的动态,如果有更新我会第一时间去看。
- 行疆之路
- 从 19 年开始关注,up 主总共发布了六季纪录片,记录了自己从单车到摩托再到自驾环中国的视频。
- 神骑瞎旅
- 骑着 Bromptom(小步)折叠单车旅行全世界的神仙情侣,台湾腔听起来很舒服!!!
- CLUB100
- 个人理解:想做颠覆国内单车媒体的第一家,取材和人员配备都很强大。
- 小墨与阿猴
- 摄影和视频风格都十分喜欢!甚至一度唤起了我房车旅行的想法。
- 之喜
- 就是她,俱乐部小姐姐,人称“富婆喜”,封面风格超级喜欢。
- SevenMin_7分钟
- 四川大学骑行社团官号,每一期视频都有灵魂。
- 小片片说大片
- 被女票拉入坑。
- xxxic
- 《大X小骑》,很早就开始做自行车装备测评,人称 x 哥。
- 叶子房车骑行in欧洲
- 目前被困在欧洲的 up 团队,原定打算今年跟着他们去独库公路骑车。
- NEZA_CYCLING
- 非常喜欢的一个骑行装备品牌,调性不错。
- flyingwsh
- 背包 + 公路车骑行全世界,令我十分羡慕的大佬。
- 熊熊-跑步环中国
- 面对跑王还能说什么呢?🐂🍺就是了!
- 奇映记
- 导演系出生的小哥哥每一期视频都很有爱。
- 骑行家_CyclingChina
- 传统自行车媒体中较为前沿的那一个,评测风格非常好!
-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 这还要更多的介绍吗?不要。
不足
- 没有水印/版权意识。
- 转场做得一般。
- 第一人称视角太多,导致和观众亲近感太少。
- 受器材原因,素材内容呈现较为单一(有趣的视频真费钱。
总结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这两年时间里,也可以说是加入字节的这两年时间里,算是给自己打开里视频这扇门,要不然我对视频的误解或者说是抵制心理会一直存在,不过我好像没有给一个关于视频到底是什么,可以承载什么内容的答案?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也思考了很久,视频做多了,虽然没有太多的播放量也没有太多的互动,给到自己的反馈也没有那么及时,这个正反馈的构建有时候也经常有漏洞,但视频确确实实的让我拥有了阅读之外的视角去看世界,现在每次看到关注列表中的 up 主又去了哪里哪里,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总会带入自己进去,幻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去到这个地方会怎样,所以说啊,一个好的视频内容会给我们以希望,会给我们以期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专注视频后,文字内容会被丢弃,我反而觉得视频和文字二者并不冲突,我喜欢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来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确实是要被记录才能被回忆。先期待自己的啥时候有一支播放量破 1 万的视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