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为止,是我在字节跳动工作完整第一年的日子。在这一年中我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心态的变化在字节跳动是加速了的,如果不是因为加入字节跳动,这种变化可能会晚几年才会出现。

前言

依稀记得去年五月份在滴滴湾流大厦二层茶水间接到自称是字节跳动 HR 小姐姐打来的电话,当时我的语气不是很好,因为这是我的第七通来自字节跳动的电话了,我当时很烦躁,因为手上还有一些 Bug 没解完,但还是让 HR 小姐姐加了我的微信。

HR 跟问了我近期有没有时间去面试,我当时十分想在电话里拒绝,如果搁在当时四五个月前这电话我是直接挂掉的,但那时我所在的团队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让我觉得不是很舒服,草草敷衍 HR 说近期在准备出国参加 WWDC,有很多诸如签证之类的事情要做,没有心思准备面试,便一起约好等到我回国再说。

去年六月中上旬从美帝回国后,HR 小姐姐在微信上开始跟我约面试,这个时候我就十分配合了,因为我在 WWDC 期间,在我跟一群小伙伴驱车去吃鲜芋仙的途中,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滴滴 HR 的电话,这通电话彻底坚定了我要离开滴滴的决心,因为他们要把我转岗去做 Java 后端,这直接导致了我在 WWDC 期间的接下来的时间里过得十分不如意,很多 Session 其实是心不在焉的,一直在想着到底是接受被转岗还是去字节跳动。这个充满挑战的未知选择我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

面试

在确定了要去参加面试字节跳动-西瓜视频团队后,那几天都还一直处在一种十分纠结的状态,因为我在已经稳稳把握住滴滴的机会后被摆了一道,我不想放弃自己坚持了这么久的打算,但一想到就算入职滴滴后将要面临的是另外一个全新的团队,心里也没谱。字节又是一个当时非常火的大厂,对我的成长帮助会更大。

就这样保持着这样的心态直到面试当天,早上 10 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下午 14 点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篇文章,我一直以为二面结束后今天的面试就结束了,并且在整个二面过程中我不是很舒服,面试感受非常不好,打了很多次退堂鼓,主要是面试官给我的感觉过于压抑,放不开,不过好在中途二面的面试官带我去吃了饭,中间聊了一些 WWDC 奖学金的 project,算是又重新放开了些。那天总共是三面,最后的 HR 面只在电话里匆匆聊过就完了,同时也是当天就发了口头 offer,后续的事情就不展开了。

成长

不唯技术论

在字节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自己认为我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之前那般唯技术论,不再认为研发就是技术第一,彻底丢弃掉了这种想法。

我慢慢的明白了技术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它是绝对不会因为你会了什么所以我们要用什么,一定是因为业务/产品需要什么,所以你才能去用什么。这一点跟我之前所认识到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之前的经验里,个人认为是因为大家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技术,所以我们可以在业务/产品上使用上什么能力。

在字节因为大家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已经是远超绝大多数开发者能力的,所以当出现一门新技术或者因为业务/产品/团队需要引入新技术时,大家的兴致都很高昂,并且也非常开心能够使用这门技术,最重要的是新技术的落地也非常快。这种打法是我之前没有见识到的。换句话说,不要以为你自己的技术有多么牛逼,团队/产品用不上你也就是个优秀的工具人而已,培养自己高超的学习能力才是最佳。

无产品论

在字节没有谁是谁的甲方,谁是谁的乙方这一说,谁做的欠妥就需要挨批评,写事故通报备案。不过这个事故通报的意义个人认为不是“大字报”,应该说是一个事故警醒,告诉其他同学我们已经这么做过了,出现了这么些问题,后来者小心一些。

当一个需求被确定要做了以后,那大家一定是尽可能的支持,但如果这个需求最后因为一些产品策略上没考虑周全,那最后产品经理一定是被“讨伐”的,因为一个随便拍脑子想出来的需求,背后牵扯到的人员可不是一两个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把一个需求落地并不一定是 PM 的职责,有很大一部分非产品层面上的 case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被暴露出来,但这个时候就算通过产品层面去看这件事的优先级并不会很高,但直接收益会很大,此时作为研发会主动推几个收益较大的需求进行反向落地。这点是我之前没有预知到的,因为在我之前的印象说,研发和测试都是围绕着产品去转,基本上就是属于说啥做啥,无非就是一些遗漏的 case 做些补充就完了。

但在字节几乎每天都会时不时的听到各种角色对产品的所定的策略/需求进行辩驳,但这不是抬杠的意思,存粹是为了把同一个产品做得更好,这一点我非常喜欢。

持续输出

在字节很累,但这种累是有收获的累,而不是那种做完了事情而感觉好像脱离了苦海的那种累。所负责的产品迭代了三四年甚至七八年,这其中很多的细节不是改一改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反反复复的去考虑到不同的边界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问题,甚至因为迭代了这么年,亿级别日活下的用户不是那么容易打发的。

在大部分情况下在字节都会有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但就算是再怎么成熟可靠,都挡不住产品的变化,往往很多新变化就会反向刺激技术的输出,这个时候我是特别喜欢去做这种需求的,因为可以给用户一种新鲜感,包括给到研发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还有些时候会做到一些长尾需求,需要分阶段的持续投入,此时会对整个架构设计产生了考验,可以说当碰到那些能够让我思维跳跃的需求是相当高兴的。

工具刺激

在没加入字节之前,我对「工具改变工作方式」这种想法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当时的我认为工具只是为工作服务,而有无这个工具只会对工作的进行产生一些非必要的影响,比如延长工作时长。但字节的各种工具群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反向刺激了我对工作的热情,刺激了我更想把工作的细节安排得妥妥帖帖。

如果说几年后我真的要离开字节,这其中的工具群一定是令我十分怀念的事物之一。

所谓「文化」

说了一些在过去的一年中字节给我带来的成长,但这些成长的背后一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去说去聊。在这过去的一年中,基本上已经和所有的角色都产生了交集,并且也对接了前前后后近百人,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大家对很多事情的把控都不一样。影响一家公司的文化绝对不是墙上挂着几幅画,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组成一家公司的个体是员工,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所间接反映出来的那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公司文化。

很明显,字节对外所宣传的那些文化与我所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所最终反映出的那个文化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字节给人一种年轻有朝气、快速响应和不设上限等等一系列标签,但这些文化的最终塑造者不是公众号,而是奔波在一线的同学,而我从一定量的同学身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我当初所想要感受到的那种氛围。

虽然确实有极个别的同学不满足我所感受到的「文化」标签,但仅仅就是这极个别的同学导致了对公司文化的怀疑,如果这个文化不能深入到每个同学每天的工作习惯里,其实我认为这个文化是有问题的,因为大家并没有 100% 的去认同它,不认同一件事,那就很难发挥出团队的作用。

心态变化

前文已经说过在字节过去的这一年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心态的变化很大一部分让我看透了工作的本质,尤其是在大厂里做研发的本质,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我极其反感在非工作时间反复被 call 的情况,被 call 就算了,如果被 call 后不能及时回复就会给对方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但我真心觉得非工作时间真的不要搞太多没有必要的事情。最主要是,我也很反感几方工作时间不统一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并不在工作时间里,但对方此时很有可能正嗨得不行,然后给你「夺命连环 call」,这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

这种情况虽然我只被弄了几次,但经过这几次后我彻底累了,因为绝大多数情况这些问题并不是我方造成,并且这些问题也没有达到必须在非工作时间内去解决,心态和身体一旦切换到非工作状态,很多东西是会被释放掉的,释放掉了以后再重新捡起来,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变化。

可以毫无保留的说,在字节过去的这一年里,我已经失去了对技术探索的动力。因为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时间导致我连身体健康都很难保证,怎么来保障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对技术的探索中呢?因此我近期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转变了心态,我必须要保证我的生理状态是最佳的,才有可能在保证完成每天的工作内容后,继续让自己保持对技术的探索,但这生理状态的调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找到一个心理和生理平衡点,我还在努力当中。

因此我在此跟各位同行呼吁,不要增加额外的沟通成本,如果已经不在工作时间,非紧急必要事情不要做过多的干扰,我们大家都想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都想做出一点微小的改变,但反复横跳式的干扰会出现非常不好的氛围产生。

技术能力

在技术方面的提升首先就是工程能力了,我很庆幸自己一年前的选择是加入了字节,完全满足了我想要在工程方面进一步完善的想法。对于工程能力,很多前辈甚至老师们都认为这种能力/素养是可培养的,这点我也十分认同,但培养的时机越早,越能显现出自己到底是不是合适做工程,很多同学以为自己学的是「软件工程」毕业后真的就获得所谓「工程」能力,但实话实说,我直到一年后的今天才能拍着胸脯说:“我总算踏进了门槛”。

学校里教授的「软件工程」没有错,每一个理论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出在让一群没有写过几行代码的同学汇聚在一起,听着这些正确的理论毫无用处。我接触商业化开发流程比较早,老师所说的一些模型和理论点很多时候一点就通,也能够知道某个模型或某个理论工具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实施时具体的问题和优势在哪,但其他同学只能靠死记硬背,但我个人认为不搭配着真实工程去展开「软件工程」这门非常重要的「工程」理论课,对于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同学来说,足足浪费了整个大学的时间。

在字节,针对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流程去走,从最开始校招入职为了熟悉代码,做的修补工作,再到后来简单需求,接着是完整从零到一的大需求,这个大需求一开始 mentor 还带着我一起做,后来 mentor 要去封闭开发了,最后我居然一个人冒着 delay 了三周硬是也做了出来,在七八年的历史的工程里再加上一个从零到一的需求,当时我 merge 进主分支的那个周末,足足睡到了上午 11 点。

正常的需求我可以拿下后,开始去做一些偏向「工程」理论方面的事情,如何做到保证我方业务运行良好的前提下,降低他方对我方业务的依赖,也就是保证他方对我方是不可知的,有没有我方的存在都不重要,要保证单体可运行。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全不知道在做的是什么。按照我以往的经验,既然大家都是在一个工程下,那就都是已知的呀,为什么会出现“我是否存在只有我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情况呢?

直到后来我做着做着才慢慢感受到,原来这才是所谓「高内聚,低耦合」,就这六个字的理论概念,在课堂上看上去大家都懂了,但实际上能够真正理解这里面本质含义的根本没几个。在过去的一年中,类似的情况还发生了很多,尤其是最近在做的封闭项目里,我认识到了如何设计出一个能够禁得住反复调整需求的架构。

生活改观

在字节的这一年里,确实拿到了不少的薪资,可以让我不用刻意关注自己的腰包扁不扁,让我有实力开拓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最开始是玩摄影,拿着一台索尼黑卡三到处乱逛,接着买了 Switch,并通过这个契机逼着自己去接触了不少关于游戏开发的内容,还坚持了跑步、游泳和自行车,跑步和游泳本来今年都有很不错的计划,但因为健身房都没开,导致这部分内容一直滞后,自行车大家关注我的生活也都明白,自行车是我目前坚持最久的运动了,从去年九月份到现在也将近一年了,前前后后在自行车这项运动上花费了差不多七万,为了保护和提升更大的乐趣,在自行车运动上的投入也基本上见了底,除了一些必备的消耗品外,不会再有更多的投入了。

正是因为自己开始有了积蓄,也慢慢的开始学习了一点理财知识,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跑赢通胀。还有很多之前因为预算不够而放弃的现在想要去做的事情,比如跳伞、蹦极和潜水。也慢慢的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东西就是贵的一定好,慢慢明白了很多东西不是只买这个物体本身,背后的服务以及全套的文化理念有时候也是要算计在其中。

当然,感触最深的还是自行车这项爱好。自行车不但满足了有时间我可以多出去逛逛,去更远的地方逛逛的基本要求,还满足了锻炼身体的基本保障,甚至还完美的契合上了拓展交际圈的能力,大家要知道,能在这个地方下花这么些价钱玩了这么久的车,这个圈子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隐含的各种可能会牵扯上的关系,大家都是从山脚下一脚一脚互相鼓励爬到山顶,一起感受山间清爽的风,几次活动后互相了解得更加深入,劳累之后脱下面具,能够比较好的坦然以对,你应该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嘿嘿嘿。

但因为通勤时间大大减少,导致我之前养成在地铁上看书的习惯很自然的就衰减了,虽然习惯还在,但一拿起 kindle 心里就会在想“快下车了,赶紧看”,有时候挺难看进去的。不过好在还是能保证一个月两本书的节奏。电影因为疫情原因电影院一直不营业导致几乎都在看「老片」,偶尔周末才会看那么一两部,剧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时间看。原定今年还会去看几场话剧,但都无法展开而放弃。

所以现在慢慢想起来,之所以自己能够在自行车上的花费这么多,全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不想脑力输出了一周后周末还要憋在房间里继续耗脑,精神状态会比较差,所以刚好有这个契机导致了持续发力自行车运动,当然,如果你也想跟我一起骑车的话,非常欢迎哇!

总结

在字节过去的这一年中,有得有失,但我觉得还是没法平衡,主要原因是我丢掉了对技术探索的热情,而现如今正在慢慢的找回当初的感觉,我很喜欢全身心扑在技术上,很喜欢自己捣鼓一些小东西,去满足自己苛刻的要求,如果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还是没法回归到那个状态,那是真的要执行那个计划了。

还是那样,如果你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一心只想好好工作,做技术,那字节真的很适合没有太多主见的你,但如果你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想要去实现,那可能你真的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说难听点字节并不会给你太多喘息的机会,自己很难会有停下来思考的机会,说好听点,我们需要学会在变化中思考。在这一行确实需要适应变化,我很接受变化,也跟很多后辈说了我们一定要学会灵活应对变化,但变化不是马不停蹄,变化不是越快越好,变化一定是到了需要产生变化的时候它才发生了变化,否则那不叫变化,那是无用功

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危言耸听,很多话听听就好。如果你想进所谓的「大厂」,这两年的机会比前几年或者是我大一大二那会儿好太多了,从未见过居然有不要求经验的工作,这明摆着给你送钱,大家抓紧时间上车。

工作和生活永远不可能产生交集,不要把兴趣爱好作为工作这是永远的真谛,兴趣爱好是用来调节工作的,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完全脱离,完全离开工作环境的兴趣爱好有助于调节身心健康。

下一年

展望下一年在字节里对自己的期待,我已不敢说有多大的希望,因为总是会超出计划,只能说希望自己尽快恢复以往的状态,现在其实已经在找到一个平衡点,已经在平衡点的两端摸索,即将收敛。在字节的第一年是客户端校招生的红利期,过了这个红利期后自己就需要做一个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到以往的状态,继续保持对技术的热情,继续出新产品,在技术上继续保持热情和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