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移动应用创新赛嘉宾的原因再次前往杭州,总算可以有一次完整的游客视角去体验杭州了,虽然规划了不少地方想去看看,但却因为杭州的这几日的闷热高温天气,实在是难以下脚,每每到了中午都十分熬人,尤其是到了晚上湖边还有一堆见光就扑的小虫子,很是令人烦躁。此外还见了一些人,观察了一些事,再结合当下的状态,对一些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遂作此文。

移动应用创新赛

这次去往杭州的目的就是为了移动应用创新赛的分享,这是第一次 apple 找到你跳做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相关的分享,自己因为和果子在教育方面合作过几次,关系比较好,顺理成章的也就成为了分享嘉宾之一。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是一直都很想在这个比赛上做些什么事情,因为当初我打过这个比赛,并且这个比赛规格很高,作为选手拿不到什么奖项,但现在作为嘉宾如果能够分享点什么那也是极好的。从组织层面出发,我非常清楚能够打入这个比赛的决赛那一定都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强的同学,刚好最近实习和校招的 hc 都有,顺水推舟,助人为乐,毕竟谁不想来大厂感受下氛围呢?

我分享的内容还是那老几样,如果你没听腻的话可以来小宇宙再听一遍,当初在酒店里想试一下是否会超时单独录了一次。但整体的分享下来,我觉得完全不达预期,虽然我说的很爽,现场听得也很爽,但我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目前还是没有收到任何一份简历,也没有学生问任何一个问题,我不确定这到底是当代大学生现状,还是大家都被赛事方安排得活动给整累了,毕竟听完我们这里的活动,晚上紧接着就是去影视飓风继续听分享,确实是太赶了,应该留些时间做准备。

我本来想把自己博客、github 等平台都一块分享出去告诉大家,但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毕竟这个比赛按照之前我了解到的信息,隐藏的大佬很多,很有可能会班门弄斧了。所以后来我在分享结束走回酒店的路上也在想,在这种活动的背景下,没有人提问,没有人好奇,没有人想要去讨论,会不会只是他们觉得我们也不过如此,来参加这个活动纯粹是因为流程安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其实内心还好受一些,毕竟这说明大家的视野都更高,也更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懵懂。

抛开学生群体的问题,我也从我们内部发现了一些事情。字节确实人才密度很大,另外一个分享嘉宾是抖音社交的一个同学,不但是 WWDC20 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是当年移动应用创新赛二等奖,排在他前面的是当年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汉字修复师》,不光如此,自己还用业余时间做了非常多有意思的工具,比如去年 iPadOS 放开了外界摄像头接入的 API,他直接因此而想到做了一个采集卡的 app,排名非常高,我十分羡慕他的状态,虽然我刚毕业那两年也是如此,但我绝对没有人家这种魄力,我一直在摇摆不定。

前中期时间我听得非常仔细,但到了后面我觉得就毕竟平淡了,在讲方法论,说的都没错,但方法论都是一样的,但套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所以方法论这个东西不太适合在这种决赛现场去分享,大家能进决赛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东西的。但完全不影响这位同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感觉自己又被燃起来了,关于他分享的部分带我的影响和思考我还得再继续消化两天。

还有另外一个 level 比较高的分享嘉宾,我个人觉得虽然所处的职级和视角比较高也比较大,但整体表现出来的气场、待人接物和说话语气和思考的方式,比较负面,以至于我前面还有想聊天的冲动,到后面观察到一些不对劲的细节后,一句话都不带说的了,完全失去了沟通的欲望。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抵触“公司就应该把那些 31 的老白兔都给开了,甚至那些 22 也是”,我不确定他说这句话的上下文是什么,但我结合他所在的部门和做的事情,以及我之前问的一些问题他给的答复,很多东西不方便展开细说,但在这种职级下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说出这番言论,我觉得都是有问题的。

因此,我真的觉得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我一直都很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和一个人聊了几个问题,面对面接触过一段时间后,我的直觉会影响我的判断,判断可能不一定准确,但大方向上是没问题的。如果组织上未来都是这类型的人充斥着整个管理层,我真的觉得这家公司危矣。

西湖

说点开心的事!西湖我上次只是拎着我的自行车匆匆忙的走了一段,完全没有好好逛过,这回一到杭州,办理好入住后直接找到了当初让我魂牵梦萦的“老三院”南昌拌粉,整整三年了,它一直都在,还是那个味道!在杭州的这几天我总共吃了三顿,写到这里时我的口水又流了下来。

从龙翔桥地铁站出来,正值一天中阳光最为强烈的时候,我开始绕着西湖东边一直走过苏缇,刚好从苏缇出来时,天正好黑了。虽然西湖是杭州的照片,但说实话,经过这次仔细的游览,西湖好像真的没啥,论风景没风景,论舒适度大晴天的非常晒,可能就冲着历史文化底蕴还能继续吸引不少人。我说这番话没有说西湖的不好,而是说对西湖的预期过高,导致实地游览后感到失望。

毕竟作为一城招牌,湖水的浑浊这一点怎么解释都徒劳,就是很脏。其次湖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游船,确实是好事,但我记得几年前来到湖边时,几乎看不到什么游船,一望无际的湖面坐在湖边很适合发呆,可能暑期节假日打开的大量游客,为了收入增长出此下策也不为过,只是这日渐浑浊的湖水,真的很难接受西湖是这个样子。

苏缇很长,我从南走到北越走越没脾气,如果你下次也想走苏缇的话,我推荐直接上电瓶车,坐在电瓶车上感受苏缇的风光,完全没必要自己从头走到尾,一开始很新鲜,坐在柳树下的椅子上,望着不远处的山和湖,确实很舒服,但苏缇一长串都是如此,到后面就是个体力活了。

原本还打算逛逛杭州的老城区,拍一些老城区的照片,但正是因为被杭州这闷热的天气直接给我踩了刹车,我原本以为去西溪湿地公园会比较舒服,毕竟一大片湿地和绿意,肯定比西湖这种漫步在湖边暴晒的感觉来得好。然而事与愿违,我一进到西溪湿地公园的大门就后悔了,因为周边是大一片湿地,说是湿地,其实就是划分出了很多个小池子,每个池子宽度和深度不一,岸边种了大量的花卉和树木,原本想着进来湿地纳凉,最好是还坐个小船,在河岸上荡漾。

如果大家有自己蒸过螃蟹的话,那时的我就宛如在热锅里的螃蟹,35 度的高温在湿地里走着,大量的水蒸气朝你扑面而来,没有一点风,全被树木挡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走到树荫地下,却也只是换一种方式流汗,好不容易看到卖扇子的小贩,居然排了好长的队伍。走了一半,我看到了一家咖啡厅,心想终于可以有咖啡厅可以坐下来吹吹空调,喝点冷饮,降降暑了。

没想到推门一进去,找服务员拿了咖啡菜单,我都还没点呢,服务员上来就说“喝咖啡的话,不能坐在里面,需要坐在外面等位区喝,里面的位置是吃饭的”,我当时听到这句话就来气,心想这也太不会做生意了,现在是早上 10 点半,没有一桌客人在吃饭,现在生意上门了,放着 38 元一杯的咖啡不赚,我直接说算了就出门而去,但身体略微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正因为得到了缓解,继续在湿地里走下去的心情没有了,只想着继续找到下一家咖啡厅,赶紧喝杯冷饮,调整一下走回出口,虽然一家什么商场呆着,再也不想逛了。

好巧不巧,刚走不久就遇到了一家星巴克,我赶紧推门而入,如沐春风,提神醒脑,点了一杯摩卡星冰乐,彻底的把自己的身体冷却下来,等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我才继续出门。出门后我直接奔着最近的出口,一心只想逃离这个湿地公园,我甚至都看起了 58 元一小时的电动车,差一点点就扫码开车走了,但那颗想看点景色的心还是拦住了我,继续腿着出去。

后来确实拍到了一些照片,太阳被云遮挡住了一会,有了一段苟且的时间,我找到了一处景色不错的莲花池,拍了不少照片,也出了几张好的。最好我终于走到了出口,打了个车去了最近的商场天目里,上次来杭州时我就听说过天目里,但这次到实地一看也没啥特殊的,还是偏小资,地铁口出来后有个地下市集,卖的都是一些精致的小玩意,但我在其中的鸟屋书店买了一本《我在北京送快递》,作为高铁回京的消遣读物,今天在高铁上一口气读完了,醍醐灌顶。

作者对这种世俗意义上的底层人士和底层工种观察的太细致了,是一种只有亲身体会到才能写出来的细致,书本的最后说明了作者关于“自由”的看法我非常喜欢,“所谓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当然这句话还有额外的拓展,阅读完拓展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我发现说的真对,瞬间打破了我自己曾经那狭隘的对自由的看法,曾经的我总是觉得不工作了就自由了,但实际上很大概率可能我只是向往不工作之后自己的状态自由,而不是真正的不工作这件事。那么现在的我意识到了不工作的那种状态是我所追求的,其实也已然是自由,有些人连这些可能的意识都没有,何尝不是另一种束缚呢?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买这本书,用一下午的时间安安静静地看完,我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有这些想法,并且看着作者换了十几份工作后还能够这么怡然自乐的把这些故事写给我们看,并且现在也还在豆瓣上连载他的故事,我开始有了现在的我一点都不痛苦的想法,反而要去仔细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事情,不要太跌入工作本身。

和学长的交流

这次杭州之行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是跟社团的一个前辈吃了顿饭,聊了聊他在网易干了五年后靠着自己的副业赚了主业好几倍的钱出来单干,做自己的产品,开自己的公司,维护一个小团队,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前就有了解过,但这是我第一次见真人,而且相对于去了解一个人如何从基层一步步走到高层、管理层,现如今的我一点都不感兴趣,反而是像这位学长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感想敢做敢折腾的经历是我所想去了解的。

一些细节就不展开了,但整个饭局下来我其实核心问题就围绕着几点来展开,首先是当初从看似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出来,到底真的是因为通过自己写的 app 赚了上班好几倍的钱还是因为自己就是想折腾想自己搞,我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我对通过副业赚到主业好几倍的钱这个结论存疑,按道理说,网易给的也不会特别低,如果“好几倍”是 3 以上的话,那意思就是最少副业一个月至少得 10w 以上,否则我觉得这个副业不值得放弃主业来进行,但学长的回答出来后,我相信肯定是这个数字以上。

其次是我在想家庭,如果还是按照目前这种状态,存在赌一把的嫌疑,那家庭的支持有多大。这个问题的背景是,我以为的创业以为的自己单干是继续完善曾经赚钱的产品,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广撒网,然后再单独招人来替自己实现产品,我一直觉得这种方式很容易失败,虽然作为所谓老板,不应该太关注细节,应该看一些方向上的事情,但我觉得计算机产品就应该看细节,更何况做的还是工具类产品创业,脑子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工具类产品实现细节。学长的回答其实我是不太满意的,但出于饭局氛围的维护,我也不便说太多自己的想法,自己爱折腾没问题,学长的家庭背景我也没有了解太多,当然也不需要了解,但就目前来看,学长的家庭支持一定很充足,至少在有老婆孩子的情况下,自己还可以这么搞这些事情,愿意大量的去试错,用已有的产品收入来养其他探索产品,这种魄力需要我持续学习。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想知道正在做的一些产品是啥,因为我实在是想不到现在还有哪些工具类产品是可以持续性有大额收入,足以养活自己一家和几个全职开发者。可能学长还是比较偏保守,只是跟说我了大概的方向,做的也是 AIGC 的事情,但我没有得到更多信息,其实我想跟学长讨论的是,也想跟他聊聊目前在公司内部 AI 的动作有哪些,有些东西个人开发者或者小团队玩不起的。目前我能够想到的 AIGC 相关的事情就是做业务流程创新,比如之前做小说朗读或者伴读冥想,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先写好文案,然后配音,接着找配图,剪辑,最后再拆条,分多段视频上传到不同的平台,再开下付费观看或者找流量大的 tag 关联上,吃流量变现的钱,或者等着广告主插入广告。

但这些做法都只适合养活自己,不太适合长期以往的持续性大额收入,所以我一直都挺好奇其他开发者怎么通过自己写 app 活下来的,我所知道的一些都是小打小闹,赚些生活费够自己开销,如果说是要搞团队搞公司,那天时地利人和要求得太高了。我现在的想法有,但也仅仅只是到养活自己的地方,甚至都没法覆盖自己在公司里的收入。但学长再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你现在是有正职工作在干,一旦你有冒出什么好的想法,我们可以先聊聊,甚至你先做,做出来了我入股或者是卖给我,我们来一起搞事情。

这就是先富帮后富啊!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想要在社团中持续性投入的本质原因,志同道合的人需要共同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但我的顾虑在于,其实我挺反感这种用半年的时间做 N 个 app,然后去看市场的反应,我觉得这种方式太原始了,虽然我自己之前确实做了很多 app,但那些都是用来解决自己真实的问题,我觉得有用,做出来没有心智负担。

但现在如果转变为去自己找用户需求,去搜索,去观察,去研究出一套或者是多套需求集合,想办法通过产品去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有点虚,虽然字节确实是通过这种方式起身的,但那时什么需求都需要被满足,现在虽然被满足得差不多,但人总是会有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人是多变的,人也是需要被引导的,没有需求可以造出需求。

但我纯粹只是反感这种粗暴的方式,并不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持久,可能后面我还是会继续做我感兴趣的,虽然有好几个点子都被别的开发者捷足先登,抢先一步实现了,遗憾还是有的,毕竟如果不是因为有了这份工作,我可能连自由想象这些点子,支撑自己一行行代码写出来这些 app 的能力都不具备了。

总结

这次短短的三四天杭州之行,原本打算自己就是来参加个分享,然后逛逛杭州市区,拍拍照即可,没想到又小小的刺激了下自己,可能多年后的自己再回过头来看这次杭州之行,可能是一个转变点,也算是发生了一些改变,曾经自己妥协的地方,现在开始慢慢地刺痛了自己。

时候差不多了,该踏上新的征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