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快就已经成为社会人五年了,在这家公司也待了足足五年,远超平均在职时间。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写了很多代码,有了点钱,但平均工作时长也远超当年。业余时间里去过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的事情,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蜕变,曾经的理想少年那股冲动还有,但不多了。

你觉得工作到底怎么样?

工作好啊!谁说工作不好我跟谁急!每天供你吃喝,每个月月底还给你发一笔钱,让你具备体验生活感受世界的资本,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时间往前倒到父母辈同样年龄,那会儿怎么可能会想现在的自己这样,坐着上班,吹着空调,没有风吹日晒雨淋的工作呢?少,太少,极少啊!!!

但说我自己的话,一样得回到最开始的原点。我只所以喜欢这行,一开始居然真的是觉得每天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一顿敲键盘,看着屏幕上飞舞的字符这件事非常酷!我喜欢这种宛如世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构造起来的,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规矩,梳理这一切让我感觉到很舒服。再加上童年的经历,我通过电子游戏这件事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但我却无法对计算机内核感兴趣,直到现在我都只是对应用层的事情很喜欢,做的事情最终目的一定是要让用户感知到画面,如果你让我吭哧吭哧做了很久的事情,最后用户啥也没感受到,我做了一段时间就会非常腻的。

所以当我真正开始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我直接略过了很多科班的路线,因为我没办法让自己跟大家一样每天上课下课,四平八稳的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这些明明就是很生动很应用的知识,而且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为什么计算机教育要搞得跟人文社科专业一样这么死板,这可是计算机啊!我当初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一些人,可能我的戾气会更重,因为这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方式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上 C++ 应用(大概是这么个名字),课程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基于 C++ 实现一些数据结构模型,最后用实现好的模型去解决某些算法问题,你看!这个课程的目的就很干巴,但我不想这么学啊!但好就好在这门课的老师是我的伯乐!在第一堂课老师就说了这门课谁都可以不来,但我点名的时候你要来,实验你可以自己选择做一个大的或两个小的,马上做完马上结束,等着考试就行,如果你达不到这些要求,那就请你来上课。

我一听到这个课程要求两眼就像铜铃般大!马上去跟老师对齐了预期,第二周我就把做出了一个 iPad app,通过经典游戏扫雷去说明深度和广度优先搜索的实际应用例子,keynote 做得还算酷炫。因此,我节省下了大量需要去课堂坐着的时间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去实习,比如去打比赛。因此,我对计算机的认识路径大概也就清晰明了了,我不是研究型人才,但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是个应用型人才!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曾经引以为傲的应用型人才标签也在逐渐消失了。当初的我每每躺在宿舍的床上,眼睛一闭,就会浮现出 N 多的想法,我会开始演算这个 feature 怎么实现,那个流程怎么运转等等。但现在的我没有了这些东西,找来找去,确实找到了一个答案:还是工作闹的。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你具备解决问题的问题,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遇到的事情,将近一半左右都不是可以靠个人推进和解决的。你想要做一个优化、改动或者新功能,首先因为你不是 PM,天生不置信,你需要做比 PM 更多的努力更多的事情才能让大家去相信你提出的这个所谓优化、改动或者新功能的点是好的,并且,你的本职工作还得完成。

其次,就算你不想对做的事情提出任何一点个人的建议和想法,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完成一名研发角色的事情,你只是好好写代码,那这个代码大概率写不顺,当你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了一个需求的启动、详评和技术评审时,给出了需求研发工时,PM 大概率会拦你一道(我还没见过不拦的),质问你为什么工时需要这么长,这不是已经有的组件/功能/页面吗?拿过来直接用不行吗?你的时间就会在一遍又一遍解释为什么不能复用,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工时中耗费,好不容易 PM 搞定了,QA 说这个节点我们可能没有人力,需要提前或者往后提测,PM 也说我们这个需求是要卡 xx 版本上线,P00/P0 哦!希望争取下这个版本,QA 会再跟你沟通,能不能提前进入测试,这样你的需求开发时间又少了。

当你开始说完这个需求如果需要保证在 xx 版本上线,需要砍掉 xx 功能后才可以,PM 说他去争取一下,你继续等待,但等来的结果时“希望能够带上”,那么压力还是回到了你这边,你开始跟 +1 申请摇人支持需求开发,但 +1 说,这个 Q 我们人力不足,只有这么多人,其他人都有别的事情去做,不行的话我周末加班搞搞。听到 +1 这么为难,甚至还要自己周末加班搞搞,你的内心得到了一些安慰,遂决定,那就这么干吧,功能不砍,还是 xx 版本上线,并且提测时间往前几天。

就这样,一个需求终于掰扯明白了,你开始磨刀霍霍向 IDE,新建分支,开始写下第一行代码。此时,电脑的状态栏上瞬间冒出了四五条未读消息,你切回飞书,发现居然被拉入了一个 Oncall 群,需要协助排查问题,此时的你才想起来,原来这两周是你执行 Oncall 值班!原本不富裕的需求开发时间,此时还要被 oncall 占据了一部分更耗费时间精力的大块时间,开始懊悔说明开发工时时,没有再看一遍 oncall 值班表,这样的错误下次不能再犯了,这种苦也只能自己吃了。

最后你申请了多次周末加班一天,每次都需要 PM 协助发送加班邮件,原本周末是用来调整身心,迎接下一周工作的,却被这一个需求折腾得身心俱疲,你开始想象,未来的几年里都该是如此的话……

好了, 从角色扮演中出来了,以上所述均为个人想象,不是真实案例。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再怎么喜欢写代码再怎么热爱这一行,都还是会跌入每天无止尽的繁杂事项中,距离你真正喜欢这一行的本质驱动越来越远,但好像大家都差不多,你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如果当初不入这行,说不定还能保持写代码的热情到老。

你觉得自己什么变了?

这个问题要分几部分来回答。

首先是生活上。生活上我变得更加主动了,之前想去一个地方想做一件事,总是会在等待,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但总想着再等等,可能是等假期可能是在等一个契机,实际上等着等着可能后面就放弃去这个地方不做这个事情了,现在的自己变得好像更加独立了,不会因为这些外部的考虑来干扰自己的选择,想去一个地方想做一件事,自己心里沟通明白,权衡好利弊,马上就会去做。

所以过去的这几年做了一些我认为还算疯狂的事情吧。比如去年疫情放开,25 岁结束前去完全国所有省份和地区的梦想又回来了,经过那短短一年的努力,行程往前跨越了一大步,尤其是上半年,基本上我利用每周或者每两周的周五 + 周末都会去到一个新的省份新的城市,如果不是通过这次机会,这些省份和地区我可能真的不会专门去,现在想起来那会的自己可真是太牛逼了,一周接一周的去到新地方,精力完全充沛。

还在去年五一做了一次三天 bikepacking 旅行,从北京市区出发,途径昌平、居庸关、八达岭到达延庆,接着爬松山到河北,到达怀来,从怀来走官厅水库,走挂壁公路回到斋堂镇,再走 109 国道重新出北京到达河北九龙镇,最后经过 108 国道到达河北镇,回到门头沟。这条路线规划得非常好,一路上有吃有喝,风景独特,前面两天我们三个人都骑得非常开心快乐,但问题就出在去第二天傍晚去九龙镇的路上,其中一个小伙伴在放坡经过一个回头湾时,没有注意看路而是看我,导致前轮碰到了路上的一个大石块,连人带车的翻滚倒地,因为我紧跟在他后面,所以我也跟着摔了,但我速度不快,且有提前刹车的动作,只是擦破皮。而我的小伙伴只能就近找到诊所,紧急包扎了。

到了第三天,因为小伙伴身上伤口太多,不适合最后一天将近 120 公里的山路回程,我们只能叫货拉拉,虽然行程不完美,遇到了一些事故,但这种把全部身家都带在车上,一天换一个地方感受的体验非常好,我非常期待继续下一次 bikepacking 的到来!

所以啊,我觉得自己好像更愿意去做一些能够给当下看似已经固化的生活轨迹做出一些改变,这个冲动以前也有,那完全没有现在这么强,可能是工作本身已经祛魅了,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可以拒绝一些事情,去追寻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这么说好像还是那句话,没有钱万事不能?

其次是工作上。工作上我的改变可真的就更大了!实不相瞒刚毕业那会来到这家公司我是打算好好的干它一票,然后两三年一跳,按照那时的规划,我现在应该准备跳第三家公司了。但一切的发展太快而且生活它完全就不会按照你自己所想象的剧本来进行。我当时所加入的小组并不是当前部门的核心场景,虽然每天的 DAU 也很高,但就是跟当前整个部门的发展方向不同,做了半年,过个年回来后全移交出去了,所以在做的这半年时间里我变得越来越佛,从一开始的满心欢喜准备大干特干,到后来的反正我干的活都这么简单,工作上也就这样了,每个月给我发发钱,我自己去做点别的事情好了。

因此,我直接开启了我的第一本技术教程《Swift 游戏开发》,当时还小小的掀起了一番波澜,也确实稍微赚到了点钱,也是第一次觉得钱可以来得如此得快。甚至发展到后面我上班时间都在写这个教程,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上班时间没有事情干,我也不知道当时的 mentor 在干啥,当我自己写教程还挺开心挺忙得,所以那半年下来有一段时间我又找回了我为什么喜欢写代码了。

如果说写教程只是自己在工作中太闲导致找了一份事情做,那后续紧跟着来的三年疫情就完全打乱了我的计划,谁会知道刚毕业的第一年春节回家就碰上了疫情?而且一搞就持续三年呢。这三年疫情以来我慢慢理解了很多,再也不愤青,再也不觉得这个世界有问题,再也不认为自己才是最牛逼的。因为很有可能下一个肺炎的人就是自己啊!如果真的是自己,并且无法救治,那二十几岁就撒手人寰,这个世界我还没看过呐!很多事情我都没有做过呐!

因此工作这件事直接被我调到了第二甚至是第三优先级,每天能够完成任务即可,不再去思考如何优化如何赋能如何发展的问题,因为工作已经不是我的第一优先级,我的第一优先级是体验生活。任何阻挡我的达到体验生活的事情都要被消除,工作只是为了让我具备体验生活的资本,而不是必需品。

有了这个预期的调整后,我开始跳出原本自己的舒适区,我开始去学习如何进行游戏开发,重新拿起相机。甚至想了一晚上后直接隔天闪送了一台雷蛇灵刃笔记本,用作游戏体验和开发机,重新买了一台索尼黑卡 7,更进一步 push 自己进行公路车功率训练,每周都有好几次凌晨 5 点多起床的“早鸟”骑车局,这些事情都是我不工作之后可能会优先想做的事情,那会的自己整个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我想去尝试和验证下,不工作甚至没有工作的自己,每天我可能会去干什么,这是第二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的自己,又发生了变化。我发现工作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反而一直在玩一直在浪也会腻,腻的原因在于整个人的内核不够稳定,知识容量不够充沛,盲目的为了强行体验一些东西除了当时比较爽以外,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持续性回味,反而是整个人不管是通过工作、阅读和交谈等各种行为一直在成长起来,然后再搭配着行万里路,这套逻辑才会让自己感到满足。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我一定不能为了存粹的体验而盲目的丢弃能够让自己稳定内核的事情,只是现在让自己稳定内核的事情只有工作,我还在寻找有没有其他可以让自己心态沉稳状态清新的事情,否则一昧的为了体验而体验,我觉得自己最多三个月就腻得不行了,又会重新踏入无限的循环中。尤其是 22 年中我鼓起勇气第一次主动提出内部转岗到自己超喜欢的 app 上时,我真的是度过了工作以来最怡然自乐的一段时间,我喜欢这种做自己“会用”的 feature 给自己用的感觉,动力会更强,代入感会更丰富,我不再觉得自己是行尸走肉一般每日无所事事,漫无目的的上班来回家去,而是眼里有光!

其实到了第三阶段这个时间节点上,你问我说对工作到底腻不腻,到底还想不想工作,我会马上回答你:不想。那既然都不想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工作呢?这个答案我一直有,就是我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可以让我自己内心没有负罪感的机会,我不是不想工作,而是被迫不工作。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有这么个机会后,我可能会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能是继续完成自己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的 app,可能是骑着车在我们安全和美丽的国度里转上那么一大圈,也可能是最近这一两年才出现的想法,我想去做一次田野调查,想去看看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小镇,在最近四十几年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你追我赶的改变了一座又一座小城,我想去看看这些,去拍下这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顺便也彻底完成自己的中国旅行计划。

毕竟世界这么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按部就班的走世俗认可的路线,无非就是钱嘛,只要你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真的会活得非常自我非常舒服,还是那句话,如果今天或者明天,你出门时真的遇到了什么问题,真的撒手人寰了,你最想做的事情,你想去感受的东西等等这些曾经埋在你内心里的事情,都做了吗?

所以呢,我觉得自己变化真蛮大的。从一开始有着一股“天之骄子”的冲动,再到现在“不过如此”,我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没有变,但我对工作这件事情的容忍度从一开始的容不下沙子再到现在“那就这样吧”,我一直都说自己挺佛的,因为我不想太用力,静观其变,等待机会。

总结

这两个问题应该可以反映出这五年来我对生活对工作的理解了,确实快坚持不下去了,写代码不应该这么痛苦,工作也不应该这么纠结,虽然生意难做,但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才是真正的主线啊!不能被工作所影响,虽然这件事很难。在写这篇还算得上是总结的内容之前,我准备找自己那篇工作三年的总结,找了一圈发现我居然没写!再往前倒只有工作一个月、一年的文章,完全略过了三年,由此可见,没想到自己在社会人第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受不了了。

如果你问我未来有什么规划,我现在太想沉下心来做一件事了,不管这件事是什么,可以是继续写 app,可以是完全放松的去骑车,可以去做一个系列摄影,甚至是环球旅行一圈,真正物理意义上的行万里路,这些事情我都想在做,但现在我还在梳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等梳理明白了,那一天会来临的。

其实这篇内容我还有一份以第三人称视角去写这五年来工作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想事无巨细的说明白这五年来在工作上都发生了什么,都遇到了什么,但写了十分之一后我发现,这个事情太大,而且没有必要,越写越觉得空虚,可能五年时间看到的东西还是太少了,带给自己的改变和感想并不够多,可能十年会更好一些?但工作十年后我也即将 35 了,那会我还到底是不是干这行还真不好说。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里,说明我们真有缘,这个博客从 16 年更新到现在也快十年了,我只所以一直坚持写博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想表达,刚好写字这件事对我来说没有压力,并且之前对于之前的我来说对于文字感受会更深,我也一直在推荐其他人一有时间就要多写博客,多写下自己关于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看法,对世界的体验,但这两年时间里我更新的次数变少了,想说的东西也不多,反而越发的喜欢通过静静地观察,安静的感受,难道真的是年纪上来了?

所以可以预判到,这个博客在未来的时间里更新的频率会进一步下降,可能会换一个表达方式,不一定一直都是文字,可能是我目前比较专注的照片,通过自己的照片去说一些事情,因为图片本身能够带入的信息会更多,如何组织这些信息这个可能很难,,但我想这么做,不想把什么事情都搞得很快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