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自己最近想的事情有点多,回头过去看着“开智”以来的这几年时间里自己所追寻的人生观践行得如何,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如何我总是在找寻一种“体验”,刚开始可能只是对自己感兴趣内容的体验,后来就变成了拓展人生之厚度体验,再往后现如今就变成了精神之体验。总而言之,我好像让自己慢不下来。

所谓满足

个人以为自己的人生开智之时来自于彻底离开养育我 18 年的小岛之时,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时,我就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即将迎来一次涅槃重生,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发生的契机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就算是到现在都没能有比较好的答案去回答,只能模糊的感受到,好像是有几次站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上,我听从内心做了几次选择后造就了今天的我。

仔细回想自己的大学生活,就没有几天是放松的,总觉得每天不多写点代码看点书就觉得这天是白费了,甚至还丧心病狂的弄了整整一年的 github commit 挑战,就是要逼迫自己每天都去实打实的学点东西,虽然每天都要赶在 24 点前学点有价值的东西,但那段时间却毫无怨言,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这一天的时间也太短了,没有让自己彻底弄懂或者写完一个 feature。

那一年里我大量的接触到了五花八门的技术,做了不少有意思的产品。如果只是当初的 git commit 一下,那这件事做起来就一点意义没有,那会对自己最低的要求是必须每天都学到与昨天完全不同的知识,还得是可以通过写程序来验证学到了的知识,才能进行 commit 提交测试代码或者 demo。

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培养起了自己每天都要学点东西的习惯,导致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了毕业工作后的那一年,刚毕业的那一年就算是每天下班很晚我都会再去整理好心情,重新让自己坐在已经坐了一天的电脑面前,重新去思考今天、这周甚至是这个月我要学点什么。也正是这年,我开启自己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副业,写了一套教程《Swift 游戏开发》,但后面因为临近春节工作变忙,这套教程也就热情下降了,后续每年定计划时甚至包括今年,我还是把这份教程给列出年度规划中,因为当初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太大了,当初那时的我完全是有能力可以做好的,仅仅只是因为工作的时间原因没有推进,放弃掉十分可惜,尤其是每隔一段时间去小专栏平台上查看,都能发现新增了一个或者两个零星的付费,每次看到都好似敲打自己的内心一般。

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件事,自己之所以没能坚持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满足感。虽然确实从里面赚到了几千块,但对于我自己来说除了钱以外我并没有得到除此之外更多的满足感,正所谓名利双收,利确实收到了但名却没有增长太多。圈子里当年知道的我的小伙伴现如今还是这么多。现在你问我这件事还想不想继续完成,我的答案是依旧是想,但为什么又要即将拖满了一年这件事还是没能做完呢?本质原因还是我依旧没有找到为何而做。

如果说是为了我自己而做,但实际上我是有做掉的能力而且曾经已经在做了,我不想拿未来的几个月时间去做重复性如此高的事情,如果一件事对于我的满足感填充不足,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就会选择放弃,虽然这件事在当初确实让自己感到了一时的满足。但我总感觉自己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能力,判断要不要做一件事总感觉背后有人在协助我做判断,但什么时候这件事停止不做了,就看自己的满足感何时彻底丢失。

人生定义

最近几次的分享上我都与大家说了“人生游戏”这个概念,我对人生的转变为“游戏”一事,完全是疫情三年给我带来的改变。在 20 年时,我发现上个月原本好端端的一个人,这个月却因为新冠而撒手人寰。当然了新冠致死总比车祸来得慢,但之所以新冠会给我这么大的冲击完全就是因为我参与了其中,如果说全国上下因为几个人出车祸而全国人民不能开车出行,那想必“车祸”这件事带给我的思考会与新冠类似。

“人生游戏”和“游戏人生”的定义我个人理解上是不一样的。游戏人生我个人的理解是偏贬义的,指不好好对待这件事当成游戏一样随进随出,可人生只有一次,哪能随意重开。但人生游戏就不一样了,高度就往上再跳了好几层,把人生当成是一次游戏体验,我们玩游戏的过程中,并不会带着说明天吃什么、明天干什么的心态去玩耍,而是只会专注当下我正在玩的这个游戏里,身边发生的一切非游戏里相关的事情我都不在意。

我所说的人生游戏就是如此,我们要玩好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体验,如果我们就是想在这场游戏中攒够金币去合理合法的让自己成为一名富甲一方的游戏角色,或者是做一名类似畅游在海拉鲁王国的林克,去探索我们脚下的地球村,去感受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又或者是像一名追求全成就的游戏玩家那般,拿下一切的主线和支线任务,换算到实际社会中我觉得这种人很类似前几年在大学里疯狂刷各种证书的那拨人。

而我对人生的理解,在上大学之前是完全没有的,因为我不知道未来的路除了自己当下正在踏步的这条路以外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之前只在极个别场景下我才说过这个事情,如果说你问我这几年以来我最佩服的人是谁,除了妈妈以外就是我自己了。有些人会觉得比较自恋,但我多次回想起“最佩服的人”这个问题时,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了那个在宿舍里奋战到凌晨的背影——我自己。虽说大学那几年的生活中确实有贵人相助,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一样还会有贵人相助,但贵人出现后,你能不能很好的识别并借助贵人的力量协助你做判断,我觉得更是凸显出了自己的开智水平。

一开始我只是知道我起步很晚,需要比其他人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但直到走出了这段时间后,我才逐渐理解,真的是幸亏有了当年的这番倔牛般的毅力,遇到任何问题我都可以抓破头皮似的搞定。记得那是 18 年的夏天,当初社团要搞一个匿名社交平台的项目试试水,我作为小小的项目总负责人,跳过了写 app 部分的工作,而是直接单挑了完全没有接触过的 server 部分。当时我特别兴奋,因为又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一个 server 部分大家认为非常习以为常的能力我都得重头再来,比如中间件和用户登录态的 token 管理,这些概念之前都听说过,但实际上写起来没一个地方是顺利的。

尤其是用户登录态的 token 管理,我以为这件事是 server 各种框架非常成熟的一套方案,甚至都可以说是基础组件了,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只是概念和方案成熟,但实际上当时并没有一个成熟框架或者组件吃掉它。刚开始弄的时候非常不顺,主要是各种组件间的同步消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比客户端模型难处理太多了。我现在对那段时间回忆的画面是,原本 12 点弄完非常 emo 的躺下了,弄了好几天了没弄出来,继续弄了一天还是没弄出来,心情差到了极点,就算是晚上 12 点上床睡觉也依旧无法睡着。到了大概凌晨 1 点半的时候我还是没睡着,想了想反正没睡着,不如起床再看看,就这么起床再看看,点开了 rubychina 的一篇设计文章后醍醐灌顶,马上开始着手改造,大概是在快接近三点的时候,整个流程跑通了。我抬头看了看对面已经熄灯的盘古,没想到居然还有一层楼没有熄灯,当时我就在想,会不会里面也有一个同样正在为解决项目中无法搞定的问题而跟我一般焦头烂额而睡不着呢?

所以啊,这就是我对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想做的东西的一个态度,我既然已经选择了要做这件事,我是一定会想办法去给它做好的,做到我腻为止,做到我一想起来就犯恶心为止。我一直持续了这个状态到毕业,毕业后我发现自己做的东西并不是我感兴趣的更不是我想做的,我只是在完成所谓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自信心和满足感的缺失到甚至我都不知道为何而写代码。

可以说也正是这个时候把我当成对写代码这件感到愉悦的事情给消磨殆尽,我不再觉得写代码是一件可以让自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事情了,那段时间我真的很难受,我开始怀疑起协助构建了自己大学以来的观念,“我怎么能不喜欢写代码了呢?”。但事实就是如此,直到现在我依旧不觉得工作上的东西有什么值得自己开心的事,只能不停的安慰自己,我这是来换取去继续人生游戏的门票。

工作

那对于我来说,我是如何看待人生游戏的呢?毕业之后我不再认为“写代码”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是变成了一件谋生的工具,只要我能够保持自己谋生的本事,那么“生存”就不成问题,接下来的事情就变成了我要如何“生活”。

私以为,生活必然要先满足于自身,如果自己都对自己不满意,自己都对当下不乐观,那也就无从谈起生活。而我目前的每日生活又是由工作和业余时间组成,工作上到目前为止算是往前迈了一大步,相对于原先的阶段来说,我也总算是走出了自卷的怪圈。很多时候并不是工作上的你不够努力,也不是工作上的你不够优秀,而非常有可能仅仅只是你所处的部门、所做的产品甚至是身边的同事,整个团队的氛围过于怪异,导致你自身的优势没能被放大出来。

说到这一点我觉得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的工作本身就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一样困难,很有可能真的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怀疑自身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以我自己为例,从一开始做 iOS 开发再到现在做 PC 开发,看着是跨度比较大,但实际上我感受到自己却变得越来越自洽,我越来越相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话。如果在现在的团队里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事情,很有可能换一个团队就解决了,慢慢的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之所以说到价值,无非就是在现有的框架下我能且只能通过上班这件事来达到所谓的社会价值,等到哪一天我脱离了这个既定框架后可能才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而恰恰就在于上班这件事非常容易让我们找到社会价值,所以务必要维护好这易得也易失的方式。只有让自己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才能够让后面的事情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如果我们每天都被上班这件事折磨得很惨,总是让我们自己觉得自己不好,时间长了情绪和心态必然会受到影响,一天中的黄金时间都过得如此郁闷,更别说业余时间里能有什么额外的思考了。

在我来到剪映后我居然开始觉得做剪映是一件满足感超强的事情,居然完全没有像当初那样会觉得写代码会让自己感到疲惫,完全没有像之前那般遇见每天的同事会有心理压力,我居然已经可以开始对现状产生了反思,并且主动积极的去向上获取一些事情的主导权,我再也忍受不了自己幸幸苦苦写的代码被迭代成被运营专门写了篇文档来指责为什么跟进反馈不及时,没想到就经过自己的这么顺水推舟,自己在工作上所负责的事情变大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会盯着手上一亩三分地事情的一名普通的研发了,可以站在比其他研发更上一层的视角去看待和判断当前正在做的事情。

这个是我当初在西瓜所完全没有接触到的,当时从西瓜离开完全就是因为感觉中间层隔着一层纱,我们这些一线业务研发就是最先接触到实际使用场景的人,但却对手上负责的这块业务不参与决策,那换句话说就是机器人咯,PM 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法协同思考。但来到剪映后,首先是我当初在转岗过程就比较强硬,我不是一个来写业务代码的人,我是要来搞事情参与决策的。其次是,我想完整的参与一套业务的迭代,而且坚决不允许这件事是因为人力问题或者非组织结构上的调整而导致的失败,换句话说就是一定是做到了被市场证明不可行才是不可行,一定不能是我们内部人员的判断。

所以我现在每天在工作上获得的满足感是足够的,社会价值也是一直在提升,对比之前那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描述清楚了我目前在工作上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向上的,那么业余生活这一部分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了。我的业余生活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就是工作日的早上 9 点到 10 点半,晚上的 21 点到 24 点这短短不到 5 个小时的时间。

周末那自然不用说,骑车、跑步和拍照已完全占据了我的周末时间,节假日那就是要出去旅行看看,这两块时间都是非常自洽而稳定的,主要是的工作日的这五个小时的时间如何安排。首先我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人,虽然并没有读万卷,但喜欢阅读的习惯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是保持得不错,从 17 年开始记录自己读过的书以来,从数量上看,每年都在四五十本左右,从质量上看,从一开始的漫无目的的乱翻书,到现在逐渐的对历史、对旅行文学、对人物传记有了非常大的兴趣,可以说很高兴自己可以有书籍陪伴左右,这两年因为工作关系去出差我都会带上两本书,去年在广州封闭开发了整整两个月居然就用每天中午午休时间的半小时和晚上下班回酒店的一个小时时间就看完了整整八本书,从那时起我才慢慢的认识到原来看书原来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

其次是我喜欢思考喜欢反思自我,一旦今天在路上、在微信群里、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都会引导让自己去思考去解释。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深度越来越深,可以聊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对这个社会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看待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逐渐变得更加宽容起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从之前的“非一不二”变成了“这样也行”,也变得越来越关注自身状态而不是他人看法。

最后一点是我慢慢变得更加喜欢更人交流。之前我总是害怕与他人交换自己的想法,总觉得其他人不如自己,虽然我知道这种想法比较极端,但非要解释你也可以理解为当初的我处在一个极致的自我反馈循环中,在这种极致正反馈循环下就算是天王老子来让我不这么干我都一定得这么干。发生这种更喜欢与人交流的改变我觉得是从我从学长手中接过社团主席这一学生工作时带来的,大家其实都清楚搞技术的其实很瞧不上这种虚职,更喜欢实打实的搞技术。

但我在担任社团主席的那段时间里,我要与不同的角色打交道,要组织不同的活动,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需要我去表达出这个社团的使命和愿景,要去找不同的同学去沟通去交流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要去传授我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等等,这些操作和流程下来算是逼迫我自己再次成长,可能现在看起来说这些事情比较平淡,但实际上当初处理这些看上去其实比较平常的学生关系还是有许多门道的。

就这样我让自己逐渐从本质 I 人的属性对外人时带上了 E 人的面具,在许多人看来我就是个 E 人,但实际上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 I 得有多深。后来我发现这种带上一副喜欢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面具后,好像后面的发展变得越发的顺利,很多时候所谓机会并不是说躺着就给你送到嘴边,而是机会出现在你时空下,你如何有本事去找到这个机会,最终借着这个机会鱼跃龙门。但说实话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更加喜欢业余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不管是一个人出去骑车还是一个跑步爬山抑或是一个人扫街拍照,我还是更加喜欢一个人,因为我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才是真正的我,从他人处吸收到的知识如果我没有机会让自己处在一个人的环境下消化后,时间久了我也会失去自我。

人际关系

啊,说到了这个令人悲伤的故事。说实话我自己认为自己的朋友一个都没有,不是我不愿意与大家成为朋友,而是我不知道如何维护朋友这个关系。回想到高中时期,整个宿舍都是实打实的好兄弟,说好的毕业后大家经常见面,一起吃对方的婚宴喜酒,但实际从毕业到现在几乎都从未见过面,大家各处一方是一回事,平常联系得也不多,除了前几年找我借钱外再无交集。

我承认维护人际关系是需要成本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不愿意付出维护人际关系的成本导致一个朋友都没有,不是说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可能和你不一样。我并不认为说每天都要说话,周末都要一起干点啥,经常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才是朋友,而是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就算我们很久没有联系,我也会首先想起你,你也会首先想起我,这样的关系我才觉得是我想象中的朋友关系。

但实际上如果说结婚时选择的伴郎就是自己的好兄弟好朋友,我现在真的开始担心我的婚礼上能够找到谁来当我的伴郎。但如果说自己没有朋友,感觉也挺惨兮兮的,虽然平常接触到的人不少,但我总感觉和大家没法交心,还是一直有一种没法说心里话的感觉,到现在除了自己的女朋友外我还没有找到可以让自己坦诚相待的人,按照这种状态去交流和沟通,你听着累我说着也累,这算是我的一个缺点吧。

金钱观

我自己对与金钱的看法比较简单,没有这么多拐弯抹角的想法。假设我们需要做 iPadOS 的开发,但我们却没有先使用 iPad 一段时间,就空谈 iPad app 的设计,我觉得是有很大问题的,所以我一旦有一个在 iPadOS 上的想法想要去实现,那我就会先去买一台新的 iPad 去熟悉去理解它的存在。最近我的运动爱好从骑车转为了越野跑,刚开始我的越野跑装备非常的初级,一切都是迪卡侬搞定,去年周末有空就进山里跑两步,今年变为里能参加比赛就参加比赛,甚至因为拿下了不错的名次而开始走上了正反馈循环之路,因此才继续购入了更好的装备参加更长距离的越野跑赛事。

以上两个小事已经可以说明我的金钱观了,如果我认为这件事我有十足的把握,万事俱备只是差一个熟悉的流程,那我就就会立马用钱去解决,而不是空想,如果一件事我的判断不足,我会一步步来,直到证明自己可以有十足的把握后,再持续性投入。所以到现在我都没能存下多少钱,一直在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甚至是兴趣爱好付费,因为能够让我持续性付费的事情都是自己从其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快乐甚至是存在感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我是对预算不设上限的。

但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比如前段时间我在深圳的后海汇逛到了少数派的线下店,专门去看了 Q1 Pro 这把键盘,因为外观非常的不错,但具体手感如何需要实地考察体验一波。到了线下店体验后彻底种草,甚至在深圳思考了一周我是否需要买一把少数派 Q1 Pro 键盘到我是否需要一把键盘,再到一把键盘值得这么多钱吗等的问题思考中,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我买了退,退了买,最终居然重新看上了 HHKB 这把键盘,虽然这把键盘从我大二时候就开始幻想有一把,但因为价格实在是太贵了而一直没舍得买。把自己引导上是否买一个 HHKB 满足自己当初对程序员退烧键盘的选择上来后,我又开始了买了退退了买的操作中,最终经过几天的反复纠结,还是把 HHKB 给拿下了,这篇文章就是拿 HHKB 写的。

就一把键盘我都能有如此多的纠结完全不是因为我没有能力花 2700 元购买它,而是我在尝试说服自己是否能接受一把键盘需要花费 2700 元。比如说一部 iPhone 15 是 6800 元我完全不需要做任何的选择,反而还会以最快的速度买下它,就是因为一部 iPhone 15 它值得 6800 元这件事的已经被验证过了,是完全值得的,但一把键盘是否值得花 2700 元购买它,这个我是没有验证过的。

所以呢,也可以看出我也并不是一个对金钱没有管理和判断的人,只是我对金钱的一切判断都来自于我是否说服了自己,要不然就算是 24 期免息我都觉得亏得慌。目前我验证过的一些可以不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付款的事情有:书籍、apple 设备、自行车装备、跑步装备,其他的都需要多方和多次的验证。

兴趣爱好

终于写到了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兴趣爱好,我的选择也非常的谨慎,直到现在我只有对自行车才是可以不考虑成本的付出,不管是多贵的装备,只要我想要得到它就可以不用思考的直接拿下,剩下的所有兴趣爱好都不值得我这么做。想到前两年对自行车运动痴迷的时候,我的假期甚至是病假几乎都奉献给了自行车,甚至还有好几次专门早起打车去十三陵骑车最后再打车回去上班。

我之所以对骑车这件事这么喜欢存粹就算它代表了另外一个我,人都是有多面性的,会在不同的环境下戴上不同的面具,呈现出不一样的自己。那哪一个环境下呈现出的自己才是你自己最喜欢的,是需要尝试的。目前我尝试出来的场景就是骑在自行车上的我和独自一人的我,这两种场景和状态下的我才是我最喜欢的我。

所以我的其他兴趣爱好也会逐渐往能够让自己处在这两个类似场景和状态下,比如爬山和拍照。这两个爱好都是可以自己一个人,而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能还会表现出与一群人更加好的状态。对于拍照来说,我真的觉得拍照是更好的体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方式,特别是一个人对美判断,可以通过他日常拍照的视角和内容看出一点端倪。

以后我的兴趣爱好应该只会收缩而不会持续扩张了,因为要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去反思工作,去反思生活,甚至是去反思自我。之前总是觉得大不了就算了得了,但我现在慢慢的变得还是想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尝试去做得更好,如果自己尝试过努力过,依旧是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那这件事也就算了。比如越野跑,我觉得越野跑自己完全就是捡了个大漏,第一场越野跑比赛就差点站台,这鸡血打得都快溢出来了。对于骑车我应该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会进一步收拢,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再让自己花钱的地方了,先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骑车就好,而且我还是一直很想带着自己心爱的车车随意的、撒开腿好好的骑上一个月,这个月里我就骑车别的什么事情我都不想,一心专注在骑车上。

总结

如果我现在时 60 岁可能这篇文章会写得非常合适,但最近文思泉涌实在是想写点东西,不管是自己的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思想上,感觉最近又到了一个节点,也总有种预感未来还是会发生一些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事情。对于描述的自己的人生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可能还是不太适合,但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够边写边和自己对话,边思考自己过去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做过的事甚至是踩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