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体验了几款游戏,分别有《风来之国》、《极乐迪斯科》、《烟火》、《茶杯头》和《赛博朋克 2077》,其中除了茶杯头和 2077 外都退款了,烟火这款游戏甚至刚进游戏不到两分钟就退出了,Steam 甚至都没记上我的游戏时间。聊聊我最近的想法吧。

更换了个人发展方向的前期我主要还是先体验为主,毕竟没有像之前做 app 那般具备“天生”的优势。现如今的游戏环境和玩家圈子与当年相比已完全不是一码事,其实还挺怀念当初盯着每一款游戏发布时,与小伙伴争先强化比谁先点亮图标的时候,不过发展到后面已经毫无心情去探索游戏里真正想要表现的东西是什么了,存粹就是一个你追我赶点亮 QQ 个人主页上那不起眼的一个小图标罢了。

不过现在想起来这些事情觉得好可笑,为啥当初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做点亮图标这些如此幼稚的事情呢。虽说当时的腾讯游戏吃像确实不太雅观,巴不得每个月都有新游戏,尤其是追到《QQ幻想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很疲倦了,网络游戏基本上如果不做大 R 那就要做时间管理大师,每天要花费不少时间在其中,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唐哥,玩剑侠情缘仿佛就跟中毒了似的,一个月可以砸几千块甚至一万多,那可还是 11、12 年的时候啊,当年身边好多人确实被网络游戏给玩了。

转过头去想,为什么这些网络游戏就是能如此精准的抓住玩家的心呢?我甚至还沉迷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泡泡堂,每天早起透明的翻墙进电脑室。因为当时我自己家里并没有电脑,只能去到自家宾馆的办公室里玩耍,而这间办公室的钥匙却不在我手里,只能从窗户旁边的倚靠着的栏杆翻窗户进去,只为了能够玩上几把泡泡堂。现在脑海中只剩下一个非常模糊的画面,因为当时真的太小了,好像是在小学阶段。大清早的,就有一个小孩翻窗户进入到的办公室里,开机,打开泡泡堂,不停的按下空格键和方向键,没有一点声音,生怕被外面大堂的值班人员发现。

刚打开泡泡堂官网看了一眼,天啊,它居然真的还在更新还在运营,现在都已经出到了第 238 个版本…再次看到官网中的“电信下载”、“网通下载”、“一区开心乐园”词语跳入眼中,难以想象这仅仅只是十年前的游戏,十年就这么过去了,QQ 堂已经在 2022 年的今天就要即将停止运营,QQ 华夏都十四年了,宣传片透露出浓浓的屌丝风、拜金和浮夸,抖音快手二世也不是不能塞进去。QQ 华夏在高一的时候还二进宫又玩了玩,重新玩了个 56 级的幻师,但本质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怀念的地方,只是觉得自己猛的一下长大了,对这些年少时视为精神粮食的东西突然的一下失去了兴趣,不知道是明白了未来的道路要怎么走还是因为被父母亲打怕了,明白了生活不易。

为什么要换方向

在上一篇文章讲关于《隐形守护者》的内容中因为过于兴奋,好久没有通过游戏来得到如此大的满足感了,导致写出的东西其实并不尽人意,很多想说的东西没有说出来,也没有把“为什么要换方向”这件事说得明白。

其实换方向这件事我挺早就纠结过了,一切的起源还得从 19 年下半年开始,当时我已经入职字节有两三个月了,慢慢的发现其实自己日常做的东西并没有太多可以突破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一直在一个圈子里绕着做事,我脑子里有很多问号需要有人解答。当时因为全西瓜并没有多少人,包括产品、运营、开发和测试总共一层楼也就做完了,零零散散估摸着能有七八十人,每周的周会我们都汇集到一个大电视面前,产品大佬就在前面起头讲过去的一周我们的产品数据、遇到的问题、需求的进展以及其他重要的用户反馈,其中我最期待的一个环节是会后问答,当时我感觉自己来对了团队,真的可以直接面对着产品大佬直接问他问题,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问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是匿名问卷,很多同事经常会抛出一些非常犀利的问题,相关的产品同学会非常耐心的解答,这也引导了我问了好几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在这种大会上发表什么意见的,但我个人的意见是有不少的,但个人觉得这种在大会上抛出来的问题应该是足够独特、足够被拎出来,让大家都一起看看解答这个维问题的可能最佳方案是什么。这种模式我当时好喜欢,我每一次都会很专注的去听各个业务线产品的汇报,而且会反复 Q 来 Q 去,一个问题经常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很多中断的地方,因为大家刚好都在一起,能够被问到也能够回答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像现在虽然办公环境更好了,虽然西瓜团队整体人员有了质的飞跃,虽然业务线拆得更细了,但当初得这种氛围没有了,不只是是我,全组几乎以及没有开发和测试同学会去参与这个周会了,感觉好像只有产品和运营在“自娱自乐”,好怀念当初那种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觉。虽然说人员流动很正常,但也顶不住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身边熟悉的人都了四五个呀。好像这种变化是从下半年开始,先是组内其他 base 的团队有个别同学换组,然后再是同一个 base 下有同学换组,这种人员的不稳定性我其实是不太喜欢的。和熟悉的人一起共事久了,难免会日久深情,大家的一眸一笑都能下意识地做出反应。下半年虽说确实自己在工作上有一个较大地跃升,但自己对这个行业是越来越不喜欢了。

大概也是从高中开始,我觉得做出一个产品很酷,可能在当时的背景下智能手机还是个非常新鲜的玩意儿,经常性会交流又发现了什么好玩 app,这个 app 可以做到什么事情,那个 app 可以实现什么有趣的功能。仿佛只要 app 开发者多做一步,多实现一个功能,我们可能就会非常的高兴,这些 app 开发者们好像就是风起云涌时代下的弄潮儿。也正因为如此,就算当时疲于应付高考的我,还是给自己暗暗下定决心,我以后也要写 app,做出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大学毕业,也就是 19 年年中,换句话也就是我正式工作以前。在此之前我都为这个行业为自己所选择的方向感到深深的敬佩之意,我丝毫不敢冒出对这个“东西”有任何不妥的想法,也并不认为我所所坚持了四五年的想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这一切的转机也就出现在了,我工作了。

进入这个圈子以后我发现走在这个时代前列的公司所做的产品,所做的东西背后表现出来的那套思维逻辑,所呈现出来的给世人的观感并不是当年对这个行业还懵懂无知时的我所感受到的那般一致,当年我对这个行业的想象里,那是充满了多少诗意和理想啊!前辈用自己的双手写出了一个个又一个改变了世人生活方式的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挡,但当我真正的了解到推动其中进行如此变革的并不是因为诗意和理想的本心,而是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背后对利益的权衡后所做出的商业决策,他们可以通过花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琢磨如何占用更多用户使用 app 的时间,而不是真正的从用户角度去考虑为什么要用这个 app。

每当我看到大家的生活被手上这方寸之间东西全部占据时,每当我看到家人几乎都在抱着手机转发一条又一条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来的文章或者视频时,每当我看到伴侣可以躺着玩上一天手机时,我发现当初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这般时,我发现这个世界仿佛好像彻底变了一个样。各大公司都在抓住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受限的机会大张旗鼓的抓住用户留在自家 app 上的时间,花费大量的金钱构筑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所谓“内容壁垒”,还以此为豪,“我们这里有你想看的内容!”。

天哪!我所想象的互联网不是这样的,它应该让人们发现生活的美好,推动人们更加往“外”走,激励生活的未来是可期的。我原本以为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后,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会不一样,然而现在我看待生活的方式确实不一样了,手机里的 app 越删越多 ,微信一直在想办法删除而却因为不管去哪都需要“扫健康码”被赤裸裸的强奸了 n 次。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没有办法删除微信和淘宝呢?如果说互联网的最终状态是每个人身上都挂着几个无法被抛弃的 app,这可以跟世界末日相挂钩了。发生的这些种种变化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一直很喜欢无现金社会,也认定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无现金,这种发展趋势我是十分喜闻乐见的,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觉得现金就应该被消除。嗯,还有这令人可气的各种实体证件,如果说我可以加入到消灭实体身份证的工作中,一定首当其冲。

可以看到,我对互联网的发展或者说对行业的发展是朝着一种正在解决现实主义教条下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当初想要做的事情。因为想要记录下此时此刻在此地的时空数据,比如 GPS、天气、温度、风速、风向、海拔、景色和声音,我开发出了 PFollow 这款旅游打卡产品,但能够记录下来的信息还是不够多,如果能够有一个“时空捕获器”可以按一下就把当下时空的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日后想要再重温这段时空时,再按一下,就可以把自己再置身回去,重新感受温度、阳光、气味和微风就好了!

但现在大家都在做什么啊!!!ins 被疯狂吐槽做作,抖音更别说了,小红书已经被 diss 到银河系之外了,这些产品所宣称的“记录美好生活”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也全都是在强奸用户。抖音没有记录美好生活,它让生活变得更加浮夸、变得更加圆滑,小红书能把一个海边全是人类排泄物的废弃房子给硬生生的给造出一个所谓的“网红”景点,也能把东直门地铁站旁边的一个已经长了几年的柳树给造成打卡点。不是啊!这些都不是生活,这不是生活,这也更不是所谓的发现生活的小美好。你会发现这其中有很多的矛盾点,仿佛这些东西看上去离自己很近,但实际上又很远,它没有办法去让你感受到所谓的“美好”,可能让你感受到最多的是“这个地方不错,收藏一下”,但实际上它真正好在哪里呢?它应该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美好的点在哪,但现在它好像并没有做到,或者说,没有做得很好,这就会让我感觉,这世界到底是走的太快了还是走得不够快?

所以,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每次想开始一个新的产品,做好了前期规划后,甚至都已经开始写好了一部分前置逻辑后,时间一长,我就又放弃了,因为我始终没有找到这其中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实现产品”我已经做过了太多太多,“如何实现”我也思考了很多很多,但“为何而作”我却一直想得不够深入。曾经我也是一个狂热的电子书爱好者,也甚至出现过实体书就可能就应该消失的想法,破坏环境又浪费资源,重复利用率又低。但就在年关将至的几天时间里,听完了一期李如一的节目后,我恍然大悟。

我已经多久没有抱着一本书去感受这纸张之间婆沙的手感了?我已经多久没有重新再拿起一本已经读完的书?我已经多久没有重新给自己的读过的书做分类了?我已经多久没有好好的给一本书写过书评了?这一切在电子书的快消背景下,都做不到,或者说都被慢慢抹去了。曾经我是为了方便通勤路上阅读才买的 kindle,并成为电子书狂热分子的一员,但却忘记了读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年末数着自己好似读完了几本书,而应该是读完这些书,明白了什么到底,获得了什么,与你的生活产生了关联。我如今脑海中还一直存在着高考完的那个假期,抱着一本厚厚的精装版《白鹿原》,坐在家中门口的样子,抹着绯红的封面,磨砂的书皮质感给了我夏日午后无数的精神满足感。但我却一直回想不起来我在使用 kindle 看电子书的过程中,到底有哪几本书留下了什么影响,每年读完这几十本,看着读完的书名我却一点也回想不起来其中的具体情节。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李如一在节目里说的那句话:

当你过云端生活的时候,意味着你的一切都是租的。

换了什么方向

跟互联网离得远一点,但我不想放弃它。可能互联网背景下所产生的各种产品发展到如今已经变得远离初心了吧,这个行业里的人所考虑的事情也不再是当初的我所羡慕的那般,更不是值得现在的我投入再多额外的时间去洒热血的事情了。我想找到一个可以不一定非得要套在现实主义框架下的行业,我很爱这个世界,也很爱亲近自然,但我受不了这个行业所做的东西不是从人自身需求出发,而是通过利用人的黑暗面,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谋求利益,甚至是利用构建不同人群的差异性来赚取其中的差价,更不喜欢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虚拟化为服务自身产品的“原子”。

我们是人啊!你只是一个被人所使用的产品,你只是一个服务于人的虚拟产品,为什么要构建出一个人心阴暗面的产品来激发出人性的阴暗面呢?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只是查附近吃喝玩乐的产品,要对男性用户针对性的在首页 feed 流中插入强烈性暗示的置顶卡片,要是我的经常搜这些内容也就算了,可能我就是想用你这个 app 去搜这些能够让我荷尔蒙释放的东西,但问题是我只是用你产品来查了查附近有什么评分高的日料店,你为什么就要让我每一刷都要看上一张这样的图片呢?这到底是抱着对用户有多大的鄙视和阴暗面推测才做出的如此产品逻辑?在看了如此多类似的内容后,我慢慢的发现这个方向这个行业根本不值得。

未来我可能会更加关注“游戏”行业多一些,但我这里指的是泛游戏,而不是目前的电子游戏。可能哪一天想得再明白一些就会彻底离开目前所在的行业,重新回炉重造,重新学习一个对人性有较多反思的专业,目前来看心理学可能会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专业,但目前还没有做更多的了解,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毕竟换方向这种事情一时半会是肯定换不过去的。有时候真是想着想着就直接离职算了,不用再憋屈自己去接受这一套强奸用户的逻辑,我已经让自己尽可能的远离那一套挖掘人性黑暗面的事情了,但整个产品或者整家公司和行业都是冲着这个背景去的,怎么跑都是跑不掉的,坦白说,现在之所以没有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存粹是为了钱。

为什么自己又对游戏产生了这么多兴趣呢?最主要的一点是我发现现在的自己看待游戏的视角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游戏并不是小时候我所理解的那样也只有挖掘人性黑暗面的那一套。现在有很多说法都把游戏作为第九艺术,我同样也是这么认为的。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些游戏制作能力,不管是电子游戏还是通用游戏能力,其实小时候我们玩的“丢沙包”就是一种游戏制作能力,仅需拿上最普通的纸和胶带,就可以包装出一个“沙包球”,再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几条线,这就成为了“战场”,而每一局沙包游戏对战的开始,就是全新的开始,不必有过往历史记录的纠结,也不用考虑被信息化人格。

而现如今游戏对我的魅力也就在此,在游戏世界中,我们每一个玩家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垃圾网络游戏滚开),不同的游戏类型我们都同等的转换了游玩思维,有些游戏甚至完全没考虑玩家的定制化差异,比如《茶杯头》,茶杯头的游戏设定里完全不会因为你有了更好的武器就更容易的击败 boss,考验更多的是操作,从而抹平了对玩家定制化差异的加入带来的系统不平衡性。我其实挺讨厌玩 3A 的,讨厌的最大原因在于 3A 本身就注定不是平等的,茶杯头非常普通的一台笔记本就可以愉快的玩耍,而大嫖客却因为 R 星巅峰巨作带来的性能要求以及存储空间要求,是我一直迟迟没有玩耍的主要原因,这个游戏里到底是放了多少东西才导致最终下载解压完成后需要将近 150GB 存储空间啊…

开头也说了,目前我正处在换方向的前期探索阶段,中间和游戏发展断档了七八年,这其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我都一概不知,需要一点点的弥补。最近这段时间一有时间也在补游戏史、心理学、艺术史甚至是各种游戏开发日志,以及各种包括 IDIENOVA、GCORES、游研社、小黑盒、TapTap等等社区的内容,后面也会再写很多关于自己在“游戏”学习上的一些所见所闻。总之经过这段时间学习,发现“游戏”这个几乎涵盖了所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包括美术、动画、设计、策划、建模、数值,甚至是物理学下的光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不愧是“第九艺术”。

我对该方向学习的第一阶段成果是:

  • 有自己思考的方法论
  • 构建出自己对游戏的品味
  • 对游戏史有一定了解。

第一阶段中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有自己思考的方法论”,我目前所使用的思考方式还是之前那套做 app 时的方式,因为自己目前还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玩家,既然不是一个玩家,就很难和玩家们站在一起,也更别说如何去思考开发者们想通过玩家视角去带给玩家们讲述的事情了。这一步觉得没体验百来款游戏是很难有所谓的“玩家视野”的。

其实我早就想换方向了,并不是做 app 有什么不好,而是做 app 这件事并不能给我带来太多额外的改变了,换句话说,我很难去说服自己相信这是一个值得自己投入更多时间的事情了。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各种 app 层出不穷的今天,其实早已出现了大量的批量化生产方式,做出一个 app 已不再是难事,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基础建设”,很多事情都已经被固化下来了,需要开发者做的事情不再是“探索式”的,而是“填坑式”的,按照人们的使用习惯,往里填内容就是了。

所以这种完全可以自动化批量生产的成熟行业,又有什么可以值得留念的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